《杨继盛与明代士大夫的偏见误国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既是孔孟之道的传播者,又是国家效忠者的代表。然而,他们往往因为头脑僵化、教条化和片面观念,错失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机会,给国家带来了危害。在处理俺答汗求贡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士大夫如何因为偏见而误国。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他东征西讨,战功显赫,被视为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盟主。由于元帝北逃后的南北方关系不稳定,贸易交流受阻,使得蒙古族人民陷入困境。为了得到汉地物资,只有两种方式:一是和平的贡市贸易;二是在打仗中抢掠。面对这些挑战,俺答汗作出了明智选择——求贡,如果求贡失败,还要来抢。
嘉靖二十年秋天,俺答派使者石天爵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但他的请求遭到了拒绝。这次拒绝并非简单的心路历程,而是一场关于信任、安全与权力的博弈。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边臣认为同意通贡无害,只需加强边防即可。但最终,这个意见被皇帝打回去,不准再议。
嘉靖二十一年五月,再次宣布停战,并派使者要求通贡,但结果仍然悲剧收场,最终导致了俺答的大举内犯和杀死明朝总兵丁璋等人的事件。此后类似的事情多次重演,大概都是俺告遣使求贡,被明廷断然拒绝,有时直接杀掉,有时运气好点能得到边臣支持但过不了朝廷关。
终于,在嘉靖二十九年六月,由于连番挫折和庚戌之变之后的情况恶化,对于开马市这件事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加上奸相严嵩支持开马市,而著名忠臣杨继盛反对开马市,因此最后决定开发马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情形,看似开马市应该是个错误,但实践才最终证明真理究竟站在哪一方。
随着时间推移,从蒙古部落到汉地生产生活物资流动顺畅,为了一段时间内实现了双方之间相对稳定的局面。但由于双方都还没有完全放下过去的仇恨,对突然来的和平都有些不适应,加之政权组织不够严密,使得无法立刻约束住所有部众做到秋毫无犯。而在清晨,当初那个小插曲成为了君臣们“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理论的大论据,最终导致战争继续20年,以至于人们几乎丧失希望,那么是否真的没有希望呢?
然而,最终解开这个戈登结(Gordian Knot)的是一次桃色事件。当鄂尔多斯部落的人把汉那吉聘娶昭君为妻,却让俺答汗一见钟情夺走,把汉那吉愤怒逃奔到了明朝。这对于苦等和平契机已久的明朝君臣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情报,让他们联名上奏,将此作为筹码,与俺答汗建立长期和平关系。此乃隆庆四年(1570)九月事也。
标签: 土木堡之变明朝报复了吗 、 是谁灭掉了夏朝 、 元朝有什么重大事件 、 明朝农民 、 明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