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代风云:夺门之变的真相与后续
在《明史》的记载中,"夺门之变"被视为一场毫无意义的宫廷政变。然而,这个事件背后的复杂情绪和权力斗争却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故事。在景泰八年正月,当时的皇帝朱祁钰病重,他命令信任的功臣石亨来代替他进行祭祀仪式。但石亨看到朱祁钰病情严重,似乎命不久矣,因此产生了其他念头。
正统十四年的荣光——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六日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土木堡之变。这天,率领二十万精锐御驾亲征讨伐瓦剌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最终被俘。消息传回后,京城内人心惶惶,一群士大夫在瓦剌军前面显得那么无能、弱小。于是提出了逃往南京的一个建议,但于谦站出来反对,并成功地劝说朝廷坚守北京。
与三百多年前北宋靖康元年的局面相似,当时金军攻打北宋,大臣们主张投降,而最终导致了北宋灭亡。如今的情形同样令人忧虑,但大明没有像北宋那样覆灭,因为这时候有一个人站在危难关头:于谦。他是文天祥追随者,在大明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用他的勇气和智慧影响了朝堂决定抗击外敌。
兵部侍郎于谦不仅领导着北京防务,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应对紧急情况。他请皇太后改立监国郕王为帝,并尊奉被俘的明英宗为太上皇。此外,他调集近二十万将士布防九门,并颁布了一条前所未闻的军令,即临阵退缩者斩将领,士兵先退则斩其队尾。这就是著名的“连坐法”,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使整个战争变得生死存亡,不论胜负都是一场必死之战。
至于于谦本人,他亲自镇守德胜门,与瓦剌军展开决战,最终取得了辉煌胜利。当行赏时,于谦拒绝接受任何奖励,说:“上皇被虏,这是做臣子的耻辱,又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然而,与他一起保卫德胜门的人物石亨,却因为自己的功绩而获得世袭侯爵封号,但他因认为自己功绩不足而向朱祁钰推荐他的儿子于冕为官,被 于谦讥讽,从此两人结下怨恨。
徐有贞原本是提出迁都南京的人之一,因当初的心机受到众人的鄙视。而且即使曾经由 于谦举荐,也无法避免成为笑柄。直到他改名徐有贞重新回到朝堂,而当初的事迹早已被人们遗忘,只留下徐有贞以及他对于苛恨。
报仇机会终于来了。当景泰八年正月,清廉正直的大臣们商议立襄王子为储,而这个计划若成,那么参与其中的人将会成为定鼎之臣。不过这个机会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在那一年的一夜里,由於石亨等人的合谋,他们释放出软禁七年的朱祁镇,然后宣称“太上皇复辟”。之后,他们利用夺门这一点,对那些曾经支持他们却现在阻碍他们掌权的人进行报复,其中包括杀害忠诚的大臣,如兵部尚书于谦,以谋反罪名处决他们。
但这种报复并没有带来持续的地位稳固。天顺二年,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之间爆发冲突,被构陷入狱,其余几人也开始分道扬镳。在成化八年徐有贞去世时,他六十六岁;而天顺四年,在击败徐有贞之后,石亨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被以谋反罪名处决。一时间,只剩下一代扶鼎之臣——于谦悲剧性的结局,让人们感慨万千。而他的精神就像文天祥一样,对国家人民深爱至死,不愿背叛誓言,将清白留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