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杨继盛是一个例子,他代表了一个现象——士大夫们虽然心存忠诚,但由于头脑僵化、教条化和片面观念,有时会导致国家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给人民带来危害。明朝处理俺答求贡的事件,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俺答求贡失败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他东征西讨,战功显赫,逐渐成为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盟主。自明朝建立以来,与北方蒙古族之间关系不稳定,南北贸易受阻。单一畜牧业使蒙古族陷入困境,而生齿日增,用度日增,无法独立生存,只能通过和平或武力手段获取物资。在北元瓦解后,他们丧失了中原进取雄心,对汉地唯一期盼就是物资。
对他们来说,“通贡”和“抢掠”都是获取物资的手段,它们选择哪一种取决于成本效益最高者。俺答明智地作出了选择——求贡,如果求贡不成,还要来抢。在他当上“索多汗”并控制诸部之后,一次又一次伸出橄榄枝,但回答他的,却不是友谊拥抱。
嘉靖二十年秋(1541),俺答派使者石天爵“款大同塞”,正式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他待命塞外,并做出了一些表示,如邀请边军官欢宴,将抢来的东西归还。此前犯过错误的人也被严惩。边臣建议同意通贡请求无害,只要不放松防备即可。但这次廷议结果被皇帝打回去,再议兵部调子180度转弯,大谈“虏多诈,其请贡不可信……唯以大义拒绝之,则彼之奸谋自沮。”皇帝龙颜悦意批示:“务选将练兵,出边追剿,数其侵犯大罪,绝彼通贷。”于是就有了下石岭关、掠太原杀死总兵丁璋等人的事,这是边患开始棘突出的表现。
嘉靖二十一年闰五月,又宣布停战送使。大同巡守田绶得知此消息极为愤怒,“遂不待秋期,即以六月悉众入寇,大掠山西”。此后类似的事再重复几次,都是一种求而不得的心态,或许有人运气好能得到支持,但无论如何都过不了朝廷那一关。
终于,在嘉靖二十九年六月,被击败的大将张达副将林椿身亡。这时宣、大总兵仇鸾吓得惶恐,就用重金买断,让他不要攻打自己所在的地方,所以他移军东向进犯蓟镇,大破古北口军队直至北京城下。这是自开国以来第二次围城事件,而这次准备更糟,没有于谦这样的主持全局,也没有22万人保卫京城,只有5万人勤王前来。而著名奸相严嵩看到了这一点说:“败于边可隐,败于郊不可隐。”
节制诸路兵马的平虏大将军仇鸾对此心领神会,他带着远离蒙古军远远的放任他们四处抢掠,同时派人杀老百姓冒功,同时也有联络与俺答。“许贡市以自安”。但最终还是被迫撤退回到塞外。当时已经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极其愤怒,“遂不待秋期,即以六月悉众入寇,大掠山西”。
接下来的事情发生在嘉靖二十九年十二月,当时俺答派使者赴大同塞求貧行动中出现了一些小插曲,那就是从明朝叛逃白莲教徒肖芹引导下的部众侵扰了左右卫。对于这种情况,不仅未能停止马市,更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最终导致马市关闭,被视为反对通貧行动的一个理由。而这些经历,使得战争持续到隆庆四年的桃色事件之前一直没有结束。
最后,是隆庆四年(1570)九月的事情,把汉那吉因为美丽如花的一位鄂尔多斯三娘子夺去了过去爱慕之人,从而投奔到了明朝。这一事件成为了打开双方交流的大门,为实现长久和平创造条件。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些原本坚定的反对声音依旧存在,他们仍然希望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维持现状,而非寻找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这些偏见,看清历史发展中的真正关键点,那么也许我们可以避免更多悲剧发生,也许我们的世界会更加和平宁静。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思考往往只限于书本上,而非生活中的真实操作。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像杨继盛一样,在自己的立场上坚持己见,以为这是正确之举,但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以至于人们无法真正理解为什么历史会这样发展下去?
标签: 历史朝代顺序表及时间 、 元朝之前的蒙古 、 明清历史很诡异 、 明朝历史简介100字 、 蓝玉能不能打败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