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在元朝社会中巴结上司以门下走狗小的戚某自称

《明史》中记载,戚继光与俞大猷并列为名将,但在操行上却不如人望。戚继光的果毅过人,远超同辈。但在他写给张居正的书信中,常以“门下走狗小的戚某”自称,这种谦和显得有些过头,不免带有迎合、讨好之意。这段历史摘自《羊城晚报》2014年8月20日B5版,由周礼所著,以“戚继光的另一面”为原题。

尽管如此,作为一位民族英雄和军事家,戚继光展现出的光彩照亮了他的职业生涯。但是,他的人生也有一个令人意外的一面。就像英雄难逃美人的关怀一样,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难逃生活中的困境。

早年时期,当戚继光21岁结婚时,他娶了一位王氏,她出身于南溪王将军栋家族。据说,在当时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每有庆祝活动,都会尽量节省开支。在一次吃鱼的时候,王氏把鱼肉全都留给了丈夫,只吃鱼头和尾部。这份慷慨让人感动,但她有一点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无法生育孩子。这对于想要建立稳定的家庭基础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随着时间流逝,对于这个问题感到无比挫败后,在36岁那年,他悄然纳妾沈氏,并在一年内又纳入陈氏,最终在48岁那年,再次纳杨氏为妾。而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了他与第一任妻子之间关系破裂。

《明史》上的评价表明,即便是名将们,也难免在私生活上存在瑕疵。不过,与俞大猷相比,即便是在操行方面稍显不足,但其果毅之心则超过众多同僚。不仅如此,在向张居正写信时,还经常用“门下走狗小的戚某”来自我标榜,这样的谦卑反倒显得有些过分,有迎合领导之嫌。

从小到大的教育里,我们学到的都是要成为清廉正直、爱民如子的官员。但到了成年的他才发现,要做这样的官确实非常困难,即使你不惹麻烦,也总有人来找麻烦。因此,在残酷现实面前,为了适应环境变迁,他学会了低头。当权贵或高级官员来访时,不仅好客待客,而且还会送去一些土特产作为礼物。此外,他还精心构建起自己的政治支持网络——张居正这位后来的首辅摄政大臣,比皇帝还要权势更重的人物。

尽管这样,“劣迹斑斑”的背影浮现在我们眼前,但是这种复杂性并未削弱他的伟绩。他依旧被视作一代名将,一位民族英雄,一位千古传唱人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