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图片上的古代将领物品

李牧——战国末年赵国名将的悲惨遭遇

李牧,武安君,这位东方六国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在战国末年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深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望。在一系列激烈的战斗中,他屡次大败敌军,从未有过失败。他的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高峰,尤其是他在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中的表现,被后世视为典范。

破匈奴之战被誉为中国战争史上以步兵大队伍全歼骑兵大队伍的经典案例,而肥之战则展现了他围歼敌人的高超策略。然而,即便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无法挽救他的命运,他最终被冤杀,使得赵国自食其果,也让后人感慨万千。

李牧不仅在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在政治上也博得广泛赞誉。汉文帝曾经感叹,如果能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辅佐自己,那么对付匈奴就不会有所忧虑。而唐代右补阙卢俌则称赞道:当汉朝拜郅都时,匈奴避开边境;赵国派遣李牧时,林胡远离窜藏。这表明了李牧在那个时代的地位和影响力。

郑观应评价说:“古代优秀的将领,不仅要懂得用武,还要具备谋略、勇气并重;能够选拔人才、了解人心、关爱士兵,并且能够制服敌人;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与民同乐,以此来掌握生死存亡的大局。此外,对于古今兴衰治乱的情形,以及阵法变化周密及虚实奇正之间微妙差别,都能洞察如同日月般明亮。”简而言之,无论是春秋时期孙武或晋文公麾下的人马,或是汉朝韩信、马援等名将,或是在宋朝岳飞等猛将,或是在明代戚继光和俞大猷,他们都通晓书卷历史,精通兵法,而且熟悉地理优势以及各种武器设备,与现代西方国家追求卓越指挥官没有什么不同。

尽管如此,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却遭到了不幸,最终导致了赵国灭亡的事实,让许多文学家墨客感到遗憾。周昙以诗句形容那场悲剧:“秦师攻邯郸岁月久长啊,你能拿出金钱去赎回郭开吗?廉颇还到本土,只因为还有我这位李牧。”司马贞评论道:“如果可以使用廉颇的话,就不会有人囚禁我们的人质。”苏洵也有类似看法:“当那些谗言诬陷杀害我的时候,我身处邯郸城已沦为郡县。”

司马光也借诗寄托哀思:

“宴牛祭奠壮士,

拔距培养奇材。

虏帐惊慌逃走,

秦铁已至门庭。

旌旗移转幕府,

荆棘蔓延台基。

部曲依稀在,

犹能讲述郭开。”

刘克庄更写道:

“告子者乃秦间谍,

君王听从郭开计。

若早有一番英勇,

我们的剑锋抵达丛台。”

徐钧最后以一句充满愤懑的话语总结了这一切:

“良将一死,赵室亦逝;

百余年后的遗恨只剩下冯唐一人。当初若不是那些背后的奸臣,我想那老臣吕政岂会回到故乡?”

以上这些诗句,以及其他文人的议论,都反映出对这个伟大但又不幸的一代名将——李牧,一种深深敬仰与无尽悼念的情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