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那些事儿的目录中王铎的蹉跎岁月如同一幅图画展现了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和深深羞愧

在《明朝那些事儿》的目录中,王铎的跌宕岁月如同一幅画卷,展现了人生中的起伏与挫折。1644年至1645年,他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这一切从他与福王世子的相识开始。

在孟津采访期间,我了解到当地物价较贵,这可能是因为洛阳市近在咫尺的地理位置所致。这座县城仅十三四公里外,许多人选择去洛阳购物,因此本县销售量小,商户为了维持利润,只好定价高一些。

1640年,王铎带着家人从北京回乡,在卫辉遭遇农民军包围,他率家丁奋勇救出家人,但他的老父受此惊吓不久后便去世。此时李自成攻打洛阳,孟津兵荒马乱。王铎携家人于怀州东湖岸边筑草堂栖息,为父服丧。

第二年正月,李自成攻破洛阳城,大约300斤重的福王朱常洵无法翻墙逃跑,最终被发现处死。他的王妃邹氏与世子朱由崧仓皇逃出洛阳城,也来到怀州,与王铎一家相遇。尽管原无交往,但由于地域关系,他们来往密切起来。在困难时期,他们给予落难中的朱由崧最大帮助,使其深感难忘。

随后朱由崧继承了福王之位,但天下大乱,他在洛阳根本站不住脚,被迫成为破落王孙四处流窜生活。然而,在1644年的惊天变故中,他意外地获得机会登上了南明皇帝的宝座。他对待曾给予帮助的大臣,如若有特别恩情,便记得提拔他们,而对于曾经支持过自己的也会心存感激,对待那些背叛自己的人则另当别论。

如果没有这次意外的任命,King Ding(丁晋)的生命可能完全不同,或许会在颠沛流离中结束,为后人留下遗憾;或许会归隐山林,以诗文书画伴余晚年,而备受后学尊崇。但这次任命却带来了他生命中最灰暗、令他蒙羞的一段日子。这段时间里,他作为南明政府的一员,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走出了蹉跌旅程。而一次失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无可挽回,将成为心中的块垒,不易疏解……

1656年的冬季,我们回到南京,那是一座充满历史沉浮的小城,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一个年代——1644年的那一年。当时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而吴三桂降清,再次将北京交还清朝手中。在今天看来,这标志着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但当时的人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南北对峙,就像东晋、南宋一样,一场新的时代转换即将发生。在他们眼里,大明并未完结,大明官员仍掌握着半个中国,以及数百万人的军队,一直以陪都身份存在,并拥有完整行政机构足以对抗李自成或多尔衮。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政权只存在了一年而已。而征服它的是多尔衮,从最初几万军队扩增到了数十倍甚至几十倍以上,因为不断投降的明军使得多尔衮兵力迅速增长。

为什么这个政权就这样轻易地被击败?有人比较南宋和南明之间的情形,说赵构其实还是挺能干的,可以称为“中兴之主”。确实,如果与南 明相比,其实还算可以。如果要稳定国家局面,要拥立新君,就是这一刻起最紧要的事情。而就在这个第一环节上,有问题出现了太子案件、童妃案等宫廷疑案接连发生,还没扎稳根基就爆发政坛地震风波。不幸的是,当那个假太子宣称自己是真太子的那一刻,就彻底揭开了整个政治体系内斗和腐败的问题,让整个社会陷入混乱之中...

虽然身为大学士,“恩人”,但Ding King(丁晋)很快意识到弘光帝并非好皇帝,更不是处理国事的时候合适的人选。他是个昏庸荒淫之君,不但无心收拢人才掌控藩镇领袖,即便日常朝政也不愿处理,将大权交给奸佞们处理。他说:“只要老马在,无需担忧。”为了满足私欲,他命令广选美女,由于纵欲过度,又命人们捉配制造成业绩衡量标准,对百姓来说成了“天子”。

看着国家逐渐覆灭,没有希望复兴,无力再继续前行,只剩退意萌生。一位老者,看着这些失意漂泊生活所带来的双重压力,用辞职试图躲避,却六次辞职都未被接受,最终导致Ding King(丁晋)陷入莫大的灾难。大概是在第六次辞职被拒绝之后,那个假太子的事件爆发。那是一个名叫崇祯太子的男子,从杭州秘密抵达宁陵引发轩然大波。当初Ding King担任太子老师三年,所以自然是第一批前往辨认真伪的大臣之一。他很快判定眼前的这位是不真的,并建议关进监狱...

随后的朝堂上很多大臣都认定此乃假冒伪劣产品,其中包括声誉卓著的大臣黄道周等也如此确认。然而,此举反而让原本已经摇摇欲坠的地势更加不堪卒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