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禁犹如一道长城阻断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其200多年坚持可谓是落后于潮流之甚

艾跃进指出,明朝海禁持续了近两百年,其实质是中国在世界发展大潮中被迫停滞的重要原因。自明初至晚期,海禁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强化,使得明朝成为了实施全方位海禁的第一代历史时期。这种长达数世纪的封闭性措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其走向自我封闭、自视清高打下了基础,并且标志着中国与世界交流断绝的开始。

朱元璋即位后,对商业活动持有怀疑态度,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同时实施严格的户籍管理,以限制人口流动。这一系列措施与他实行海禁相辅相成。他将周边国家列为“不征之国”,禁止无故侵扰,以免耗费宝贵资源。此外,他不断发布严格的海禁命令,如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等,每隔几年都会重申这些规定,这些都反映出他的决心。

《明实录》和《国权》记载,朱元璋几乎每隔三年就会重新颁布更为严格的海禁令。这样的做法维持了200多年的时间,是历史上罕见的一幕,对中国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量的人民只能选择私底下的航行,一部分人因此成为海盗。

尽管如此,在这段时间里,明朝依然需要支付大量金钱以获得其他国家的“平安”。利玛窦来到中国时,他观察到这种情况并认为这是一个逆向现象,即实际上是由中国给予西方国家贡品,而非单方面接受。而这背后的原因正是由于长期的海禁政策所导致。

在此之前,数百年的时间里,中华文明一直领先于欧洲,但从这一点开始,就出现了一种倒退现象。人们因为关闭自身于外界,不愿意学习或了解国际形势,因此失去了继续前进必要知识和经验的大门。而此时西方已经开辟新航线进行殖民扩张,并且资本主义经济正在兴起,而我们的社会则还停留在农业社会阶段,只是在苏杭等少数城市出现一些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重农抑商和其他制约因素,这些都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长达两百余年的连续施行,以及它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我们可以说明朝中的这个传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们追赶甚至超越时代潮流,从而使得我们落后于世界潮流。此种状况直至今天仍旧具有启示意义,让我们反思如何才能真正打开自己的心灵窗口,与世界保持同步发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