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禁犹如一道长城阻断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其200多年坚持可谓是落后于潮流的一面镜子

艾跃进指出,明朝持续了200多年的海禁,是中国在世界潮流中落后的关键因素。自明朝初期开始实施,直至后期的反复强化,这一时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推行海禁的时代。这种长达两世纪的封锁措施,对中国造成了深远影响,为其走向闭关自守、自命不凡打下了基础,并标志着与国际社会脱节。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放弃对商业相对宽容的宋元政策,而是实行前所未有的重农抑商方针,并制定严格的户籍制度,以限制人口流动。这套政策体系与他主导下的海禁相辅相成。在他的思想指导下,他将周边国家列为“不征之国”,以免无谓扩张耗费国力。此外,“片甲不得下海”的命令直接切断了沿岸居民生计,因此违法出海现象频发。

面对此种情况,朱元璋不断增强海禁令,每隔两三年就要重新发布一次,如洪武十四年、十七年等。《明实录》和《国权》记载显示,他在位期间至少五次发布过这样的命令,使得这项政策基本贯穿全代,时间长达超过200年,其影响也是罕见且深远。

由于这一封锁措施,大量人士只能私底下出海,从而转变为盗匪。同时,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国逐渐失去了领先西方国家的地位。在明末中叶,当西方国家已经展开新航路探险并进行殖民扩张时,资本主义正在西欧兴起。而中国则仍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只有苏杭少数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重农抑商及严格控制人民自由迁徙所阻碍无法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艾跃进认为,在清晰看待历史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明朝那段时间里,一系列错误的政策选择导致了不可逆转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从而使得一个曾经领先世界的大帝国最终沦为了落后的局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