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以其言论自由著称。它推行了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大胆地提出意见,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都能毫不畏惧地表达出来,不怕得罪皇帝。在明朝,即使是最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往往只能接受廷杖——在言官面前狠狠打一顿。
因此,明代言官立论唯恐不偏激,言辞唯恐不夸张,他们关心的是能否凭借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就极尽耸人听闻之能事。他们关心的并非所论是否属实,而是能否凭借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一举成名。
看看明朝的名臣,如海瑞、杨涟、左光斗、张璁、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大明帝国如果没有这些言官,真不知道还能不能正常运转。给人“挑刺儿”是最容易的事情,再完美的人,也能挑出个毛病,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都总能和你联系在一起。你在位时骂你,罢官后还要骂你,你活着就骂你,你死了还要骂你,让人感觉好像不把你搞臭,就显不出这些言官的水平。
有人说,是因为万历皇帝怠政三十年,使得这段时间成为“六不做”的时期,他都不参与国家大事。但其实,这也是被无端谩骂造成的心理阴影。敢于直接对皇上进行毫无留情地批评,在中国历史上,以明朝最为突出。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就是对万历皇帝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把他描绘成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简直是个五毒俱全、一无是处的皇帝。在我们看来,这不是进谍,而是一种人身攻击和诽谤侵害名誉,但万历皇帝最后给他的处分不过是革职为民。
从那以后,对万历皇帝进行无端谩骂数量不断增加。他选择了沉默和躲避,“六不做”,任由他们去继续这种行为。到了崇祯时期,当危机重重迫在眉睫下,最终导致清军入关,小王朝内讧依然无法停止。当这样的情况持续发生,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灭亡。这也许值得我们反思:勇于进谏本应是一件好事情,但当奖罚失常,无端放纵,那么这会怎样影响到一个国家呢?
标签: 春晓汉宫61图 、 中国历史元朝时期的故事 、 北宋后是哪个朝代 、 中国历史朝代顺口溜快速背诵口诀 、 中国朝代完整顺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