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宋朝历史成就背后,明朝为何将长城的终点设定在嘉峪关?下面,我们将一同揭开这一历史谜题的帷幕,一起回顾一下吧!
西域自汉代以来,便被人们视为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一个总称。《汉书·西域传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情景: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而东面便与汉接壤,在阳关及玉门一带止步;而向西,则以葱岭作为界限。在公元前60年,由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南)的战役成功,西汉在那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且颁布了朝廷的号令,使得那些边陲各族与中原王朝之间形成了一种臣属关系。
这套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因为其有效地维系了边疆人民与中原王朝间良性的互动,所以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效仿的典范,比如唐朝曾经建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来统辖天山南北广阔地域。然而,从安史之乱爆发至清初完全征服准噶尔汗国,这段时间内,大约长达九百多年,没有任何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中原王 朝重新踏足 西域。在这个时期,最可能重返 西域的人应该是赶走元顺帝的大明王朝。大明虽然有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这些英雄事迹,但从未产生过将 西域纳入囊中的想法或行动,这又为什么呢?
明朝军事重心偏向北方
建立后的明朝,因退居漠北蒙古势力依然是最大威胁,即“边境之祸,遂与我始终”。因此,对付时刻虎视眈眈的敌人,即使对待外部诸国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政策,以寄希望他们能有效牵制住鞑靼、瓦剌等。
收敛性治边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所开创的大明,其治理思想正是收敛性的。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他往往采取向内紧缩政策以应对内部问题。这一点在洪武二十八年的《皇明祖训》中得到了体现,其中告诫子孙们四方诸国和部族都是偏居一隅,与我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得到他们土地不能给自己提供有用资源,而得到他们的人民亦无法实施有效控制。而他的后世子孙基本遵循这个防守为主的祖训,即使是在积极进取著称的永乐时期,也没有其他地方进行开拓,只除了安南。
缺乏正确的 西域观
对于 西域 的定位直接影响着 大明 对此区域策略。一直以来,无论士绅还是百姓,都缺乏一个正确的情景认识。而这种情况源于人们对 这片土地 的刻板印象。生活在 中原 膏腴之地的人们,对 这片荒芜地带 的认识停留在“戈壁千里”、“凄凉荒芜”、“彪悍野蛮”上,他们认为这里的人民都是无知和自大的野蛮人,而不是未开化。此外,这片地区恶劣自然环境和彪悍民风也深深影响着 中原 之士对此处不值得经营,不值得占有的看法。
最后,由于经济文化巨大差异,以及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大量官员对于多民族性、多语言性、高宗教性、高融合性的 多元复合文化持抵触态度,因此一直未有染指此地之意愿,因此设立嘉峪关作为 长城 最后的堡垒,是一种既安全又符合收敛性政治理念的手段。
标签: 土木堡战死的蒙古兵 、 土木堡惨败到底有多惨 、 明朝是朱棣的一脉 、 明朝天灾 、 土木堡之变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