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的尽头设定在嘉峪关?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历史之谜,一起揭开其背后的故事吧!西域,自汉代以来,便是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使得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得以完全确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因为有效地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因此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如唐朝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以统辖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在此期间,最可能重新进驻 西域的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王朝,大明王朝虽然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壮举,但其自始至终都没有产生过任何将 西域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缺乏正确的 西域观
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给明 朝制定的对外政策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 西北胡戎势力也仅仅是要求谨慎防备而已,所以嘉峪关成了长城的一端,而不是向更远的地方延伸。这也是为什么明 朝一直未能实现将 长城延伸至更远处,而只是维持了一种收敛性的国策。
标签: 明朝17帝的排列 、 中国一共有多少个朝代? 、 明朝为啥说有三龙两蟒 、 我国第一位女 、 明朝十大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