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的终点设定在嘉峪关?以下是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详细解析,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西域自汉代以来便被称作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从东面到玉门、阳关与汉接壤,而从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在公元前60年,西汉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的乌垒城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使得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得到完全确立。这种管理模式和相关政策因其有效地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与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因此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如唐朝曾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地区。
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至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这段时间长达九百多年。在此期间,最可能重新进驻西域的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王朝,但大明尽管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壮举,却未产生任何将其收入囊中的想法或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军事重心在北方
建立后的明朝,对付时刻虎视眈眈于北方敌人的威胁,其军事重心自然放在防御上,无暇顾及远离的心理空间;因此对待外部诸国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以寄希望他们能有效牵制住鞑靼瓦剌等势力的南下脚步。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初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 朝是一个高度集权且中央集权极强的地位,所以其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往往采取向内紧缩政策应对内部问题。洪武二十八年的《皇明祖训》告诫后代子孙:四方诸国皆偏居一隅,与我隔崇山峻岭汪洋大海,不给资源,只能控制不去管理,所以绝不可以依仗富强贪图战功无缘无故讨伐四方夷狄。而朱元璋后世子孙基本遵循这个以防守为主的人生观,即使永乐时期虽然积极进取,也没有其他地方进行开拓。
缺乏正确的 西域观
缺乏正确认识导致政策失误。人们对 西域印象停留于“戈壁千里”、“凄凉荒芜”、“民风彪悍”,认为人烟稀少,是野蛮无知而彪悍,他们片面认为这种地方是不值得经营,不值得占有的。而文化差异也影响着态度,大部分儒家思想信仰者对于游牧文化抵触,因此官方很少考虑染指这些区域。
综上所述,大明从未产生过染指 西 域 的想法,而是践行太祖“怀之以德待之以礼”的祖训,在传统地缘思维影响下,将中原 王 朝 的 西 北 边界终点定位于玉门 关 和 嘉峪 关 之外的地方都是外藩,而非直接纳入版图。
标签: 战死在土木堡的蒙古族将军 、 中国朝代顺序表图 、 为什么说明朝是最有骨气的 、 中华上下五千年朝代顺序 、 明朝大同守将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