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之路崇祯皇帝南迁的最后希望民心归属的25个转折点

崇祯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希望重振国风。然而,朝内党争依旧激烈,加上民间灾害频发,百姓忍耐力已尽,最终多地爆发起义。明朝面临生死存亡时刻,当时若崇祯皇帝想挽救,他能否直接南迁以救国?历史上有过南迁的例子,但对崇祯而言,最大的难题是他已经失去了民心。

崇祯皇帝曾经并非吊死煤山,而是在北方逃跑被称为“北狩”,往南方逃跑则被称为“南巡”。因此,我们在这里使用“南迁”这个中性的词汇来描述这一事件。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幻想的事情。许多人认为,如果崇祯皇帝能够成功进行“南迁”,即使状况再差,也能在南方建立一个割据政权,即所谓的偏安江左政权。

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成功案例,比如赵构的南迁,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司马睿的 南迁,在东晋建立了政权。既然这些历史上的典范都曾取得成功,那么崇祯皇帝也可以尝试将这套模式应用于他的时代,以此建立一个名为“明”的政权。

如果崇祯皇帝选择了这条道路,其说服力将远超福王朱由崧所建之明朝,因为朱由崧的统治期间出现了太子身份伪造者的事故,这不仅说明他缺乏威望,而且显示出大臣们对于其统治合法性的质疑。在之后的一系列事件中,有多个人自立为主,其中包括弘光、隆武、邵武和永历等,他们各自声称自己是真正的明朝正统君主。如果当初是崇祯亲自领导一场有效的人口转移,那么这些分裂行为就不会发生,或许会使得整个地区更加团结强大。

尽管如此,对于这种设想是否成立存在争议。但即便如此,即便崇祯选择采取这种行动,他仍然无法解决最核心的问题——失去民心的问题。

实际上,大明在末期已经陷入了一种深度失信状态,从几个方面来看:

其一,是边关问题。大致从袁崇焕被杀开始,每个将领都担忧自己的命运,因此很多人投降到了清军手中,如祖大寿、孔有德、洪承畴等。而那些没有投降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信任着中央政府,而是因为他们坚守民族气节,不愿意成为叛徒或受辱。

其二,是朝中的情况。由于国家财政极度紧张,没有足够资金用于战争,结果甚至不得不号召大家捐款,以后宫贵族也把自己的首饰献出用作战争费用。但文武官员几乎未有人响应,这并非因经济困难,而更多的是对中央政府失去信任,只觉得那些钱注定会白花。

其三,是士族问题。在宋与晋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移居至新的区域,与获得大量士族支持有关。如果当时有机会让世家大族跟随到新址,他们是否会同意呢?这是很难预测的事情。一方面,他们可能决定投靠农民起义军,不愿意移居;另一方面,如果本地士族与他们产生矛盾,则可能无法稳住阵脚。此外,由于朋党之争极端严重,一旦政治局势发生变化,它们之间并不一定能自然和平共处。

其四,是民众层面的态度。大规模征税导致社会普遍怨恨,使老百姓宁愿追随李自成或张献忠这样的人物,而不愿意跟随大明王朝。这意味着即便有一次改道行事,也不足以赢得普通人的支持。

最后,还有农民起义军,这些力量巨大的农村反抗运动,其影响力渗透到每个角落。当我们回顾过去,如同宋代及晋代那样的贼寇一样,小规模但相对温和。而今晚决战则不同,它们规模宏大且广受欢迎。不过,即使避免不了这些挑战也不妨做一次尝试,但失败率高达99%以上,无疑是一件令人深思的话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