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兴衰与臣子之变从山川到政治的自然演变

我曾经讲过,崇祯年间明朝大臣纷纷投靠清朝的原因。首先,他那心理疾病和阴沉多疑的性格,让人难以接近,只相信自己。这期间,他更是频繁更换官员,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换了十一个,每个部门都换了十四位;他杀掉总督七人,巡抚十一人甚至逼死一人,这些都是国家重臣啊,但只要崇祯起疑,就要无情地杀害。然而这些忠诚的栋梁一旦被怀疑,就没命可保。

崇祯不仅杀人,还要加以示众,比如对袁崇焕,不但在市集上凌迟还肉,还让百姓来分食他的肉,家属被流徙三千里,并且抄没家产彻底消灭,从地球上抹去。袁崇焕是个忠勇战将,有着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成功战绩,但因为一封反间信,他的功劳就化为乌有,被定为叛臣,而且死得极其惨烈。

这些受中国传统忠孝思想熏陶的大臣,他们不会轻易变节,即使知道将来会被史官写进“二臣传”,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寻找出路。在这样的白色恐怖面前谁不怕?他们看到了清朝那边没有随意杀人的混乱,也看到了早年投奔的人物得到重用甚至结亲。大清的手腕远胜于崇祯“杀杀”的行为。

因此,被深深吓到的大臣们,都在寻找逃跑机会,也是在寻找弃暗投明的机会,他们要求生存。在这个时代拐点,大量的人心背向,最终取决于清浊与道义的得失。

从孔有德、耿仲明降清开始,再到洪承畴在松锦大战中被俘后又降,祖大寿最初也跟随他降清,但后来又逃回并再次降 清,这些例子证明了真正的心意是多么真实。而祖大寿最终因感动而支持吴三桂后来的投靠,为他打下思想基础。此后的情况是明朝大臣大量投靠大清成为一种趋势,一共有120多名参将以上军事人物加入了这场变化,其中有的被授予一品高官,有的获得王公爵位直至清末由他们家族承袭。这一切可以说是崇祯无偿赠给了给大的礼物。为什么有人选择叛变,而不是坚守?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道义观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