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是怎样在社会中发扬光大的特别是在晋朝这一被普遍认为是最不文明的朝代

在万历年间的明朝,首辅张居正以其好色和好食著称。他的姨太太达数七位之多,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姬妾和短期伴侣。为了保持旺盛的性欲,他会吃各种能壮阳的食物。在他那里,食与色的结合达到了极致。

当时戚继光守卫登州,他特别指派渔民到黄海捕捉一种名为“腌肭脐”的海兽,即俗称海狗肾,这种物品定期被送往北京供给张居正煲汤喝。据明代文人王世贞所记载,张居正喝下这种汤后,因奇热攻心、阳亢无比,在冬天即使戴不住帽子,一直持续到头顶出火。此风很快传开了,从而在京城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官员们在寒冷的冬日里也跟着光头出门。

这样的荒诞故事并非个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官员都擅长享受美食,只要是官,就更容易参加宴席或应酬,因此嘴巴越来越挑剔,舌头越来越灵敏,而胃口则变得愈发大、品味也随之提高。这促使厨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手艺,使得美食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讲述了一位士夫购买妾室,却发现她原来只负责包子的蔬菜丝。而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中提到的年羹尧,其姬妾虽散,但其中一位曾专管小炒肉,每次将前一日饭单呈报,以便于准备。这些故事透露出权贵家庭厨房规模庞大且精细化程度高。

至于蔡京和年羹尧,他们虽然最终因饿死,但他们身为宰相和将军时,对待饮食仍然非常讲究。这类似于社会上的一个怪现象,那些能吃、会吃、敢吃的人,无论他们如何骄横跋扈,都无法填满那永远饥饿的心灵,这种堕落是难以挽回的。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得益于那些善于享受美味的大臣们,他们推动了中华美食走向世界。但若需评功摆好这些善吃者,也许应该算作中华美食传播过程中的功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