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玙社会领域的守望者结核病研究在房县教育科研网上的探索

在房县教育科研网上,马玙作为结核病研究的守望者,一直坚守在社会防治一线。尽管她已近九十高龄,但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她始终未曾放下诊治、科研和教学的工作。在面对这场最难缠的传染病时,马玙以她的智慧和勇气,一站就站在了今天。她获得了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这对于她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荣幸。

马玙坦白地说,她不敢接受这样的称号,因为作为临床医生,最重要的是诊治病人,而不是像纯粹的科研人员那样从事实验室工作。然而,“科技工作者”这五个字对她而言有着特殊意义。1955年,刚毕业的马玙被分配到北京结核病研究所,从此将结核病作为毕生的志业。

回忆起自己的科研工作,马玙感慨地说:“搞研究都是逼出来的。”当时全球对结核病可用的治疗方法有限。而耐药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有些病人耐一种药,有些则需要多种药甚至全耐药。在为患者做诊断时,传统细菌学方法效率低下,因此马玙与同事们建立了一套使用基因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检测各种抗结核药物相关耐药基因,以提升诊断效率。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开始授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马玙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她基础扎实、年轻有为的学生们带来了新的活力,并承担了大量工作,为探索前沿发挥作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我很多研究生的基础研究水平都比我高多了。”马玙满怀喜悦地说。

国际交流中的一次难忘经历是美国教授参观她的实验室,当他看到中国团队对抗結壳藥物耐藥相關基因的研究成果,他拿出了照相机。这位美国教授告诉她,他要让那些总是抱怨条件差的人看看,在这么小实验室里能做出如此前沿性的研究。他提醒我们,无论科学条件如何变迁,我们与結壳杆菌斗争并没有结束,即便新药不断产生,也必须坚持早期、联合、足量、全程规律治疗,这也是长期奋斗中的重中之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