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好奇,苟延残喘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字面含义是勉强维持生命,像临死前的那一口气。那么,这个成语又是怎么来的呢?它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苟延残喘的历史故事:
有一次,东郭先生决定去北方的中山国找个官职。他收拾好行装,然后骑上驴子开始了他的旅程。东郭先生在路上走得很辛苦,最终迷失了方向。他看到前面尘土飞扬,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这让他感到非常害怕。
突然,一只狼跑到他面前,用着可怜巴巴的声音说:“您不是喜欢帮助困难的人吗?现在赵简子正在追捕我,您能帮我躲进您的书袋里,让我的垂危生命得到延续吗?如果将来我有机会报答,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听到狼的话,东郭先生的心软了,就把狼藏进了书袋。
等到赵简子走远后,东郭先生才把狼放出来。这时,那只狼却突然露出凶光,说:“谢谢你救了我,不过现在我饿极了,你心肠这么好,就让我吃掉你吧。”说完就要扑向东郭先生。在这危急时刻,一名猎人正巧经过,用箭射死了那只狼。
从此以后,“苟延残喘”就被用作一个成语,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活。“苟”,暂且;“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呼吸。
苟延残喘的解释:
这个成语包含三个字:“苟且”(勉强)、“延”(继续)、和“残喘”(临死前的呼吸)。意味着勉强地继续活下去,即使生存状况非常艰难,也不愿意完全放弃。
用法:可以作为动词、名词或形容词使用,有贬义。
例句:我们应该庆祝那些为了正义而甘愿牺牲生命的人们,而不是像这样勉强挣扎。
鲁迅《花边文学序言》中也有这样的表述:“在这种明确杀戮暗杀之下,只能勉强维持生存,与读者见面的作品,那又如何呢?”
近义词包括“苟且偷生”、“苟全性命”、“ 苟延残息”。反义词则是那些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人物,如“宁死不屈”。
最后,我想提及两个出处:
宋代陈亮的一封信里写道:“自七八月以来,一病垂毙,现在幸能稍为存活,但百念皆已灰败。”
明代马中锡的小说《中山狼传》中的对话也是如此:“今日之事,为何不让我早些躲入囊中,以便能够勉力再撑一些日子?”
标签: 宋 最漂亮的女儿 、 朱棣杀了几个儿子 、 明朝历代帝王排序年号 、 朱棣的三儿子是被谁杀死的 、 徐达常遇春蓝玉谁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