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祖国的历史简介中,行将就木的典故探究
行将就木,这个成语我们都耳熟能详,它意味着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个词儿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但它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丰富而又感人的历史。
重耳,是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大儿子,他因为父皇宠爱妃子骊姬,最终遭受了骊姬的一系列陷害。在申生的死去之后,重耳和夷吾先后逃离了国境,他们各奔东西寻求新的生活。
重耳带着一批忠心耿耿的臣子来到了狄国,在那里他度过了十二年。他在狄国期间结婚生子,并且养成了两个孩子——伯鲦和叔刘。这段时间里,晋献公去世,而太子奚齐也因大臣里克之手而被杀。在夷吾成为晋惠公之后,他担忧重耳归来夺取自己的位置,因此派人刺杀重耳。
然而,这次刺杀并未成功,使得重耳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当他告别妻女时,他说:“你等我二十五年,那时候我如果还没回来,你可以改嫁。”季隗悲泣答道:“如今我已二十五岁,再过二十五年,我便是五十岁了,该是我行将就木的时候,你若还不回,我难道还有嫁人的日子吗?”这番话让人动容,因为她选择等待丈夫,无论未来如何,都愿意陪伴他到最后。
最终,重耳回到晋国,不仅恢复了他的君位,还成为了那时代的一代伟大领袖——晋文公。而“行将就木”这个成语,就这样流传下来,用以形容一个人的生命即将结束,只剩下短暂的余生。
【例句】:老夫行将就木,只希望晚年能安静地度过,没有更多的烦恼。
【拼音代码】:xjjm
【近义词】:气息奄奄、枯萎无力
【反义词】:壮志凌云、青春勃发
【灯谜解释】:桁指棺材;桨代表船只,即棺材被抬走象征死亡。
【用法说明】:这个成语既可以用作谓语,也可以作为定语,用来描述某个人或事物即将接近尽头或者快要完结的情况。
标签: 明朝朱祁镇为什么说是战神呢 、 朱标比朱棣厉害嘛 、 唐朝12位 列表 、 宋朝代表性元素 、 明朝该不该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