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人光耀篇章 - 储光羲706763

储光羲,唐代的卓越官员与文学家,他出生于润州延陵(今江苏省金坛市),而其家族的根基却在兖州(今天津省)。在开元十四年(726年)的科举考试中,他以高超的文采和深邃的学问荣获进士之职,与崔国辅、綦毋潜并列为同榜好友。随后,他被授予冯翊县尉一职,这是他踏入仕途的一步,而后又转任汜水、安宜、下邽等地县尉,展现了他的忠诚与坚守。

尽管在仕途上他未能获得太多成就,但他的才华和志向并未因此而减弱。他选择隐居终南山中的别业,远离喧嚣,以静心致力于自己的文学创作。然而,当时机要求他重返政治舞台时,他依旧不忘初心,不畏强权。在太祝一职上,他以贤明著称,因此世人尊称他为“储太祝”。

他的职业生涯中还包括监察御史这一重要角色。在天宝末年,当朝廷政局动荡不安之际,安禄山已积极准备叛乱,而玄宗皇帝却优柔寡断。此时,储光羲奉命至范阳地区,此地正值安禄山兼任节度使之时,其兵力强盛且意图不轨。储光羲在此期间写下了《效古》二首,这些诗歌表达了对当下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前景的深切关切:“大军北集燕,大帐如云烟;天子西居镐,一统江湖梦。”这些诗句透露出对社会变革和个人责任感的深刻体会。

除此之外,还有《观范阳递俘》这首诗,它更直白地揭示了朝廷失德与野心家的危险性:“四履封元戎,大功受赏金;百金酬勇夫,一统中华林。”这些言辞犀利,对内阁腐败以及外患威胁洞若观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历史记载显示出当年的混乱与悲剧——安史之乱爆发,并导致长安城陷落——储光羲也遭遇了一番波折,被迫接受伪职,最终得以脱身归来,但最终因晚年的失节行为,在岭南地区被贬死。

尽管如此,由于晚年的污点,《旧唐书》、《新唐书》皆未有详细记载其事迹,只能通过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的片段了解到一些零星信息。而关于其所著作,如《正论》(15卷)及《九经外议疏》(20卷),早已散佚无存。不过,现在仍可找到部分遗留下来的作品,如《全唐诗》(编为4卷)中的几首,以及五卷完整版的《储光羲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