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傅山,1607年出生于山西阳曲,一直到1684年离世。在我的生命中,我既是思想家也是书画家的身份。我有着多个字号和别名,如青主、青竹、公它等,但最常被人称呼的名字是我自己的名字。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也曾用过真山这个名字,并在佛道之学上更换了我的法名朱衣道人,而晚年的我则自称老蘖禅。人们说我通晓经史诸子,以及医学知识,而且我还擅长诗书画艺。在书法方面,无论是篆刻、隶书、正楷还是草书,都能精心掌握其中每一个笔触尤其是在行书上的表现力,更是独具特色。
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评价过我的隶书,他说:“青主隶書,論者謂怪過而近於俗;然草書則宕逸浑脱,可與石斋(黄道周)、覺斯(王铎)伯仲。”这说明尽管我的隶书有些特别但又接地气,但是当到了草写时,就显得更加自然洒脱,与其他大师们几乎难以区分。
除了文墨,我也擅长绘画,尤其是在描绘竹笋时,那种韵味真是不凡。而且,在收藏和鉴赏古代金石文字方面,我也有很高的造诣。至于篆刻,更是我专长之一。我留下了许多作品,其中包括《霜江龛集》十二卷以及对《荀子》的评注等著作。这一切都为后世传颂开来。
有一次,有位朋友张钺送给我一张纸,让我即兴挥毫,为他所爱孟浩然五律十八首做了一幅草写。此件墨迹现在保存下来,是一张横394.8厘米,纵28.2厘米的大型纸卷,它让我感受到了友情与艺术之间美妙的结合。当时的情景如同梦境一般:那天夜里,我们围坐在灯光微弱的地方,只有几盏蜡烛点缀间,却让那些火焰跳跃起来仿佛它们也要参与到我们这场艺术创作之中。那时候,我并没有太多思考,只是一心想要捕捉到孟浩然诗中的灵魂,用尽可能丰富多彩的笔触去表达它,不管是否合乎规矩,只求能够让那份深情流露出来。
此篇草写孟浩然诗,即便看上去杂乱无章,每一笔每一点都经过仔细挑选与排列,从不曾松懈或放弃。这就是作为艺术家的本能——既要追求自由,也要追求秩序;既要强调个人风格,又不能忘记文学韵味。而这幅作品就这样成为了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它承载着傅山先生对艺术的一些独特见解和追求。
标签: 常遇春妻子 、 明朝历史帝王表及简介图 、 大明战神朱祁钰什么梗 、 大明战神母亲是谁 、 明成祖朱棣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