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元朝科举之风对偶文人墨客董其昌科举风云中翱翔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是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作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他在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举进士,并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董其昌不仅精通书画鉴赏,还收藏了许多名家的作品,并在书画理论上留下了大量著作。他提出了“南北宗”的画论,这一理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擅长书法,也自称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他的创作中,他追求古人的风格,但并不拘泥于传统,在笔墨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既拙且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的平淡天真个性。

董其昌生于嘉靖三十四年的一个贫寒之家,但他仕途上的成就却是显赫的。他在公元1589年的万历十七年时,以三十四岁的年龄考取进士,从此开始了一段辉煌的仕途生涯。在官场上,他担任过编修、讲官等职位,最终升至南京礼部尚书和太子太保等高位。但即便如此,他也曾多次辞官归乡,因为对政治局势保持着极高的警觉。

董其昌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他通晓禅理、精通鉴藏、工诗文、擅长书画及理论。他被誉为海内文宗,在艺坛执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山水绘画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其笔致墨韵丰富而分明,不失清隽雅逸。在《画史绘要》中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他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海内外收藏家所向往的一种文化瑰宝。

关于他走向书法艺术道路的故事,则源于一次偶然机会。当时考试时,由于写字不好,便发愤自学,一路从颜真卿到虞世南,再到钟繇,都学习并仿效他们的手迹,最终经过三年时间自认为逼近古人。这段经历详见他著作《画禅室随笔》,展现了他对于学习和改善自己的坚持不懈精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