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恨透雍正三饷加派如同天边星河

明朝末年,为了应对辽东的军事压力,户部尚书李汝华提出了“新饷”方案,每亩土地加征银三厘五毫,这一税收措施在接下来几年中不断增加,最终达到崇祯四年的高峰,即每亩增征银九厘,总计银六百六十万两。此外,还有关税、盐课和其他杂项的加派,使得朝廷共获得了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随着时间的推移,“剿饷”的征收也逐渐增加,最终达到崇祯十三年的总额为二百八十万两。而“练饷”则始于崇祯十一年,为应对蒙古入侵而设立,最初定额为七百三十万两,但最终因民变和军费需求而增加。

这三种加派措施不仅严重削弱了民众的经济实力,而且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清兵入关后,多尔衮下令蠲免这些税赋,但实际上并未彻底放弃,加以各种名义下的继续征收,使得民间负担依旧沉重。直到清初财政困难迫使政府再次考虑减轻人民负担,这些加派措施才逐步被取消。但是,在清代的一段时间内,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并且一直持续到清末期。

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人对于这种极端繁重的税赋制度提出过批评,如御史郝晋言曾指出:“自古以来,没有一年能同时从全国各地抽取二千万以上用于京师,又没有一次将京师中的钱粮全部输往边疆。”顾炎武也记录道:“当时一个田亩价值七八两,而要缴纳高达十两之多。”

尽管如此,这些改革都未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地方官员常常私自另行设立各种附加税项,从而进一步压榨农民。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明代晚期及清初早期政治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不断增加税收来维持国家运作所引发的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