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乐盛世,四位国王的足迹轻敲了明朝的大门。其中,有三位国王选择留下了自己的归宿,而一位国王的后裔,在清朝时期竟然请求加入中国的国籍。这一切,都反映出明朝自信而坚定不移的外交政策,以及其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
明朝以“宗主”自居,实行着一种高贵且威严的朝贡外交。在这背后,是郑和七次下西洋之旅,这些远征不仅是为了宣扬明王朝的强大,更是向世界展示其慷慨的一面——送礼予人,如同天子般高高在上。
当时,前来明朝朝贡的小小国家可谓数不胜数,超过百个之多。这些国家可以分为三类:希望臣服于明,并得到承认;仰慕中国文化而来的君主或贵族;以及以使者身份来华经商的人士。
苏禄国便是与明结盟的一个海外国家,它曾统治菲律宾苏禄群岛、巴拉望岛等地及马来西亚沙巴州东北部,以伊斯兰教为信仰。不同于封建皇帝制度,他们采用政教合一的苏丹制,其中东王权利最大。
1417年,一支庞大的使团由三位苏禄国王带领,包括340余人家眷亲属和侍从前往中国。他们受到了地方政府热情接待,在抵达北京后的二十七天里,被朱棣接待得体备至。这也是历史上最壮观的一次对外宾客接待记录之一。
然而,在回程途中,由于病痛,一位权势最高的东王逝世。在此情况下,朱棣以藩王之礼安葬了他,并亲手撰写碑文。而东王长子继任成为新君,其妻及儿女则留在德州守墓直至今日,那里的居民依旧尊称他们为“安温”。
到永乐晚年,当时有60多个国家前来向明帝国进貢,不难看出那是一个何其辉煌与强盛的时候!
标签: 元朝建立时间和灭亡时间 、 中国历史文化 、 明朝的16位 都有什么趣事 、 大清朝第一个 、 明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