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两阶段朱元璋遭日本羞辱未能出兵征服物品场景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力图实现大一统的朝代,其初衷总是希望四方之国都能归顺于我。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便派遣使臣携带国书前往日本,表达了两个目的:一是期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这些使者抵达日本后,他们并未受到礼遇反而遭到了杀害。这份耻辱深深刺痛了朱元璋,他愤怒至极,扬言要出兵,以征服这个小小岛国为目标。

面对朱元璋的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回信相应,这封信既不卑不亢,又充满了巧妙之处,它既给予了“天朝”面子,又暗含着强硬的态度。那么,小小日本,为何敢如此对待大明使臣呢?这背后的原因与两次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南宋灭亡和日本抗击蒙古。

在南宋时期,中国被视为日本榜样的理想国家,而当南宋覆灭时,日本举国哀悼,这体现了其对于中华文化的情感深厚。在蒙古建立元朝后,由于忽必烈要求来朝贡,但遭到拒绝,因此他发动两次远征,但最终因台风而失败。此后,在抗击蒙古过程中,日本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对中国也失去了崇拜的心态。

尽管百年之后汉人复兴成功,但继任的明王朝在日人的眼中已经失去了正统的地位。中国自南宋以后,就不再是他们追求的大华夏文明源泉。而朱元璋则鄙视日本,将其视作一个“无道民为贼”的玩物。但是在日人的看法中,他们更有资格继承中华大统。大明与 日本之间剑拔弩张,只差一步就要爆发战争。但面对朱元璋不断逼近,一直寸步不让的是、日本当政者们,他们除了上述两个原因,还有什么更坚固的理由吗?

探寻历史,我们发现:怀良亲王认为,从战略角度看,大明作为力量,对外扩张能力极限,而且从未有过征服海上岛屿国家的记录,所以谈论海战胜利经验就是空谈。而执掌整个国家的是个拥有庞大实力的领导人,他虽然承认本国还不足以战胜大明,但料定朱元璋不会像 蒙古那样轻易开战,因此他的战争威胁不过是一番虚话罢了。他回敬道:“如果你真敢来,我也不会退缩。”果然,如怀良亲王所料,不管如何羞辱,大 明皇帝仍旧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实际行动。

随着时间流转,最终朱元璋决定将留给世间的一纸丹书铁券中写下:“非征之地”,似乎是在找回尊严—既然你们称我为‘天朝’、自己称我们‘臣’的话,我也就宽容一些,不再追究杀害使者的罪行。这或许看似宽宏大量,其实却无奈—我放弃报复,你们也别惹我。大 明时期,无论军事力量还是气势,都呈现出了均衡状态,即便存在优势,也只能保持平等互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