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屡遭日本羞辱却不敢出兵将其征服元朝是怎么样灭亡的

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大一统王朝初定时,都抱有四夷宾服的希望。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后,不断派遣使臣向日本发出国书,表达了两个意图:首先是希望他们来朝贡;其次是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这些使者抵达日本后,却遭到了杀害。这份耻辱让朱元璋愤怒不已,他扬言要出兵征服日本。面对这一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回信给朱元璋,这封信既没有显露敌意,又巧妙地隐藏了强硬立场。

那么,小小日本为何能够勇敢地杀死大明使者?这背后的原因与两件重大事件紧密相关。一是在南宋灭亡之前,中国曾是日本仰慕的榜样,而在南宋覆灭时,日本举国哀悼,这显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情感深厚。而二是在蒙古帝国建立之后,由于忽必烈汗未能成功征服日本,即便发动过两次远征,但最终因台风而失败。这段经历增强了日本人对抗中国的自信,并且改变了他们对于华夏文明的看法。

尽管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在当时的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中,他们失去了作为正统继承者的资格。在朱元璋眼中,只是一个“无道民为贼”的小丑。但在他的眼里,小岛上的居民却认为自己拥有比起新兴的大明更加合适地位去继承中华文明的大业。大明与 日本之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然而,在面对朱元璋步步紧逼的情况下,、日本当政者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立场。

除了上述两个理由,还有什么更有力的支持呢?追溯历史,我们发现:怀良亲王之所以持此观点,是基于他精准评估了大清天子的实力和海上力量极度有限,没有一次真正征服海岛国家的记录,因此如何谈及海上战争胜利经验?因此,这位掌握着半个江山的大臣虽然承认本国实力尚不足以战胜中国,但他预测到皇帝不会做成蒙古远征军都做不到的事情——轻易开战。他通过这样的策略,以牙还牙,将挑衅转化为了宣示自己的决心—放马过来,我不怕你!果然如同怀良亲王所料,大明皇帝仍然只是一阵狂热,而并未采取实际行动。不知是否因为恐惧那些神秘而又危险的心风,或许是担忧重蹈覆辙,也或许仅仅是韬光养晦,无意寻求真正交锋。

随着时间推移,最终甚至在留给世人的丹书铁券中,有条款规定称呼“不征之国”——原来,他从应答书中找到了面子—既然你尊我为“天朝”,自称为“臣”,那我就宽恕你的过错,不再追究你杀我的使者的罪行。这似乎是一种高超的手腕—我不打你,你也别惹我。大 明时代,对于这个局势来说,从力量对比看,大 明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从气势上看已经呈现平衡状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