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王更新有声知病亦知音至今绵绵不绝(图)

董寿平在甲子年(1984年)创作了《知音图》,这幅画中描绘了魏良辅和他的朋友们。魏良辅曾在改革昆山腔时,频繁往来于鹿城(昆山)和娄东(太仓)之间,他的朋友圈大多是苏南一带的人士。耐人寻味的是,魏良辅的朋友中,有如周似虞、赵瞻云等人,他们既擅长曲艺,又精通医术,这让他们在当时社会中非常有名。

周似虞是一位来自常熟的医生,他对音乐也有着深厚的造诣。在向魏良辅学习曲艺时,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钱谦益在诗中赞扬他:“既以医游贤士大夫,又时时游少年场,与游人酒人,轻衣骏马,美酒食,列歌从,如承平王孙。”每当月圆之夜,他坐在生公石上唱歌,那声音就像林木飘摇,让四周的人声箫管都变得安静无声。

赵瞻云同样是个技艺高超的人。他自幼父母双亡,但他依然保持了一颗孤独的心,对吟诵充满热情。在万历年间,他与张野塘一起被招为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门下的客人。王锡爵不仅是明朝的一位重要官员,而且也是拍曲爱好者之一。他家中的吉芳班是江南最著名的家班之一,从明到清,一直流传至康熙年间。

赵瞻云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性格内敛,每当“酒酣耳热”、“曼为长讴”,人们都会被他的演奏所吸引,不敢发声。当叶梦得写下《赠曲师苏坤生序》的时候,也提到了赵瞻云:“赵瞻云,是太仓王文肃公之客,我先君子之老友也。”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那些擅长曲艺又能医术的人们,因为共同的情趣和艺术见解,而聚集在一起学习和交流。这正是明清时代医学界与艺术界相互融合的一个缩影。不少医学家的生活里,都蕴藏着乐趣,他们或许会用音乐来缓解工作压力,或许会通过学术交流来扩展自己的视野。

事实上,在历史上许多医学家都兼具文学才华,如吴履震撰写《五茸志逸》记载到的秦昌遇,即文学家秦裕伯裔孙,以诗作闻名,并且经常与文坛大家唱和。而有些家庭则同时培养出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比如徐大椿既是一代名医,也留下了关于昆曲史上的重要作品。

这种结合医学与艺术、行走江湖的小说人物形象,或许源自于像魏良辅这样的故事——一个悬壶济世却又嗜好拍曲的男子。但即便如此,这样的文化背景也让这些人物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同时也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体验生活。这股气息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怀念而又丰富多彩的事物世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