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1466—1560),明代杰出的哲学家,以字称元明,号甘泉。出生于增城(今广东省境内),在弘治年间考取进士的荣誉,并担任过编修、南京国子监祭酒等职务,官至礼、吏、兵三部尚书高位。
自幼,他师从陈咸章学习,后与王守仁交往切磋学问,同时也开设讲座,每人各有门派。湛若水认为:“心,是包容天地万物之外,又贯穿天地万物之中的实体,没有内外界限。”他指出,与王守仁所提倡的心学不同:“我所说的‘心’是指包含万物而不遗漏的本质,所以没有内部和外部界限;而阳明先生所说的‘心’仅仅局限于腹腔内部,对此我说的是外在的事物。”在《答杨少默》中,他对王守仁的“致良知”思想表示了反对。他主张,“天理”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务来发现,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只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他强调要“随处体认天理”,并且反对以知识为先导,然后再行动这一观点,而是提倡“知行并进”,即同时理解和实践。
湛若水留下了一系列著作,其中包括《湛甘泉集》,这些作品记录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