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1466—1560),明代杰出的哲学家,以字称元明,号甘泉。出生于增城(今广东省境内),他在弘治年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秀才。在他的仕途中,他曾担任过编修、南京国子监祭酒和礼部侍郎的职位,并最终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
湛若水早年师从陈咸章学习,后与王守仁交流思想,对两人的学说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批判。他认为“心”是包容天地万物之外又贯穿天地万物之中的本质,不仅没有内部也没有外部。这与王守仁提倡的“心性图说”有着明显的区别。湛若水指出,“心”不仅包含了万物,也体现了无内外的普遍性,而王守仁所说的“心”,则局限于腔子里,即人的意识活动,这种理解被湛若水认为是狭隘和片面。
在对待知识与行动方面,湛若水坚决反对王守仁所提倡的“知先行后”的观点,而主张的是“体认兼知行”,即同时认识到知识与行动之间的一致性。他强调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操作来体验和理解天理,因此,他主张的是一种实践导向的人生态度。
湛若水留下的著作中,最著名的一部是《湛甘泉集》,这是一系列关于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文章集,其中包含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