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狩獒沈束十八载冤狱(图)

在元朝的政治体系中,言官制度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来自两大部门:御史与给事中。御史主要在都察院工作,作为皇帝的耳目,对朝廷进行监督和监察;而给事中则分散在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负责建言和评价,同时也参与监察。尽管言官的职位不高,但他们的责任重大,他们能够对皇帝及其内阁施加一定程度的制约力。在明代,言官数量庞大,他们对规劝君主和抵抗权奸有着显著影响。然而,敢于直谏甚至陈尸宫廷的人物并不罕见,但遭受酷刑也是常态。

明嘉靖十一年,一颗彗星出现,这被称为扫帚星。当时,有一名南京御史冯恩提出了批评,他指出这颗彗星预示着不祥。他还直接指责了几个大学士,并建议先解决朝中的问题,然后才能消除天上的“扫帚”。嘉靖帝听后极其愤怒,将冯恩捕入诏狱,并差点处死他,最终将他流放到广东雷州,在那里度过了六年后才获得赦免并回归家乡。一年之后,嘉靖去世,而冯恩得以平反昭雪时,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

同样地,有一名言官沈束因进谏遭遇十八年的牢狱之灾。在他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浙江会稽人,他于嘉靖二十三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礼科给事中,仅仅三十一岁就开始担任这一职务。但是在1550年,当蒙古俺答率军进犯大同时,沈束向嘉靖提出严嵩滥用职权的问题,这触动了嘉靖的心,使他感到威胁,因此将沈束投入诏狱。不久刑部上奏说沈束没有大的错误,只应复职,但由于皇帝坚持自己的“圣断”,最终增加了对他的处罚,使得他受到廷杖惩罚,并被长期关押。

这段时间里,沈束的妻子张氏带着小妾潘氏来到了北京,每天纺织供丈夫衣食,她们送饭十八年的牢狱生活。而当一个偶然机会使得沈束获释时,那是一只窗外叫唤的小喜鹊引起了一场风波,因为那句话,“难道罪人也有喜事吗?”让判决者认为这是自白,是一种暗示性的语言报告,被呈交给皇帝,从而间接导致了其他人的悲剧,比如何以尚因为救海瑞而被关入诏狱,让人们深刻意识到即便是这样微小的声音,也可能改变命运。而这样的故事,不禁让我们思考,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声音,也值得尊重和珍视,因为它们构成了社会声音的一部分,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止真正想表达意见的人们继续前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