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是怎样在宋朝中逐渐丰富多彩的展现(图)

在万历年间的明朝,首辅张居正以其好色和好食著称。他的姨太太达数七位之多,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姬妾和短期伴侣。为了保持旺盛的性欲,他会吃各种能壮阳的食物。在那时,食物与美色的结合达到了极致。

当戚继光守卫登州时,他专门指派渔民捕捉一种名为“腌肭脐”的海兽,即俗称海狗肾,这种海狗肾定期被送往北京供给张居正煲汤喝。据明代文人王世贞记载,张居正喝下这种汤后,便出现了奇热攻心、阳亢无比的情况,即便是冬天,也不需要戴帽子。这一风尚很快传遍了京城,在风雪交加的寒冷中,全都光着头,这成为了万历年间的一道风景线。

张居正能够如此享受奢侈饮食,并非个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官员都非常讲究口味,他们经常参加宴会、应酬,被请客或尊坐主桌,这让他们对美食有更高要求。因此,他们越来越挑剔,对佳肴越来越精通。

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提到,有一个士夫自称曾在蔡太师府工作,但他只负责制作葱丝,而不是包子。这说明蔡府厨房规模庞大,就像清代梁章钜所说的年羹尧手下的厨师,只负责做小炒肉,每次呈报菜单,小炒肉只出现几次。他还用同样的方法向秀才示范,却发现秀才每日市肉斤计,从何下手?最终秀才利用赛神会上的猪肉成功让他尝试到了自己家中的油条。

蔡京因饿死,而年羹尧因为雍正在杭州看城门时想吃油条却无法得到而受到罚款。这两个人分别担任过宋朝宰相和清朝将军,以其骄横跋扈而闻名。而他们这些拥有能吃、善品、善纳、善排能力的小官僚们,无疑推动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扬光大,是这场美食盛宴走向世界的一份力量。但是是否应该将这些享乐主义者视为中华美食文化发展功臣,则值得再深入思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