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柴,身材不高,但在孔子门下学习时,以其憨直忠厚的性格赢得了孔子的认可。在季氏那里任职时,子路向孔子推荐他担任费邑宰一职。尽管孔子对此感到忧虑——他担心高柴可能无法胜任这份工作——但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个提名。高柴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出任官职,其中包括鲁国的费宰、郕宰、武城宰,以及卫国的士师。他是孔门中从政次数最多且服务时间最长的人选。
当鲁哀公十五年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时,高柴立即逃离了卫国,并劝说他的好友子路不要回宫。这一次劝阻被拒绝,结果导致子路遇害。尽管如此,他以尊老孝亲著称,在拜师学艺之后,从未违反过礼节,这种品行深受民众青睐。当他担任卫国狱吏期间,他坚持按法办事,不徇私舞弊,以清廉和公平著称。此外,他还展现出了仁爱之心,因此获得了人们的赞扬和尊敬。
除了这些卓越的品质之外,高柴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那就是与人交往坦率无伪,与子路同为好友,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段深厚的情谊。子路认为他既忠实又纯洁,对待家人的孝顺也值得赞赏。而且,在他的管理中,无论是作为老师教授仲尼之道,或是在兰陵传播知识,都显示出了他的才华和责任感。
最后,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高柴选择将自己的遗体安葬于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故城东北5公里处)的刘堡村。他留下的故事成为了一部分历史的一部分,被列入“七十二贤”这一重要史籍之一,为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