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2021年

在《中国》杂志最新一期上,署名文章由靳友成撰写,详细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以下是全文内容:

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是古代官吏因年老多病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的一种退休制度。这项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汉朝时期得到了形成,并在唐朝发展至今。

我国古代确有退休制度,但仅限于官吏。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在《春秋公羊传》中,“退而致仕”被解释为“交换权利于君”,即交换权利给君王。这个概念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发展至唐朝后得到完善。

这项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达到一定年龄条件的官吏来说,如大夫七十岁以上,可申请提前退休。但是在明清两朝之后,对于六十岁以上的文武官员也允许提前申请退休。此外,如果身患疾病或受伤,即使未到达正式退休年龄,也可提出请辞并获得俸禄。

“告老还乡”指的是主动请求提前退出政务回到家乡的情况,这通常是由于年长体弱或疾病缠身无法继续担任职务。当年的宰相刘罗锅就是因为年迈就向皇帝求准告老归隐的事例深入人心。而实际上,有三种情况会导致主动要求提前“告老还乡”:回避权力斗争,如范蠡;无心於官场,如陶渊明;客观条件如体弱多病难以应付重任。

此外,有些人可能因为触景生情而产生归隐之念,如晋朝大司马张翰,由一阵秋风引发对吴地菰菜、莼羹、鲈鱼脍的思念,最终决定放弃功名图个快乐生活。“告老还乡”的结果往往会得到皇上的恩准,但也有例外,如经学家张禹尽管多次请求但未能获得恩准,被迫留下继续工作。

从某个角度来看,“告老还鄉”不仅促进了人才流出与流入,还对农村经济和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当时社会提供了一种稳定的转移机制,使得既可以保证国家政策连续性又能够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追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