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杂志的最新一期中,我发现了一篇署名为靳友成的文章,探讨了我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以下是该文全文:
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的一种制度。这是一种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方式。
在我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限于官吏,我们常见的称谓包括致仕、致事和致政等。在《春秋公羊传》中,“退而致仕”被注释为“致仕,还禄位于君”,意思是交换权利给君王。这个退休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最终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完善。而“退休”一词,则首次出现是在唐宋文籍中,如韩愈《复志赋序》中的“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以及《宋史.韩贽传》的“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
这项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个时代,一旦达到一定年龄条件,如大夫七十岁,就可以申请辞职。此后汉朝至明朝基本遵循七十岁才能正式离任。但如果官员早先因疾病或身体不适,即便未满规定年龄,也可提前申请离职,这样做出的决定通常会得到批准。
有一些例子表明,在我国历史上,“告老还乡”的情况非常普遍。例如晋朝的大司马张翰,因为一次偶然的风吹,他突然想起自己家的菰菜和鲈鱼脍,便主动请求提前归隐,而他的选择被认为是符合个人愿望和快乐生活原则。
总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当一个身怀多病或心怀异意的官员提出要回家的时候,他们通常会获得皇帝的同意。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著名经学家张禹,他多次尝试因为健康问题要求提前离开,却遭到了皇帝拒绝,并且被迫留下继续工作。
从某个角度看,“告老还乡”对人才流动也许有积极影响,它可能促进了农村经济与文化交流,并对社会产生了正面作用。
标签: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男皇后 、 明朝那些事儿拍成电视剧 、 朱元璋为什么不敢废马皇后 、 明朝那些事儿是正史吗 、 元朝的历史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