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解释一下“苟延残喘”的含义和故事。这个成语由三个字组成:“苟”,指的是勉强;“延”,表示延续;“残喘”,形容临死前的呼吸困难。这句话的意思是勉强地维持生命,像临终时的微弱呼吸一样。
这个成语源自一则古代的小故事。在故事中,一个名叫东郭先生的人在路上迷失了方向,遇到了一个狼。他同意将狼藏入书袋,以此帮助狼逃避追捕。但当狼准备吃掉东郭先生时,他被猎人救了出来。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人们在危难之中勉强生存。
在日常使用中,“苟延残喘”通常带有贬义,用以形容人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牺牲或忍受不利的情况。例如,鲁迅在《花边文学序言》中写道:“在这种明诛暗杀之下,能够苟延残喘,与读者相见,那么非奴隶文章又是什么呢?”
近义词包括“苟且偷生”、“苟全性命”、“苟延残息”。与之对应的反义词有“宁死不屈”、“视死如归”以及“坚强不屈”。
这个成语出现在多个历史文献里,如宋代陈亮的《与范东叔龙图》和欧阳修的《与韩忠献王》,还有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中的经典句子:“今日之事,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