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杂志最新一期上,署名文章由靳友成撰写,详细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以下是全文内容:
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是古代官吏以年长多病为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的制度。这是一种提前退休的方式。
我国古代确实有退休制度,但仅限于官吏。常见的称谓包括致仕、致事、致政等。在《春秋公羊传》中,“退而致仕”被注释为“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味着交换权利给君王。
这项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汉朝得到了形成,唐朝时期发展,并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完善。而“退休”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唐宋文籍中,如韩愈《复志赋序》中的“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这个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定,大夫七十岁就可以申请辞职。不过,这个年龄条件在后来的朝代里有所变化。在汉和唐两朝,大概是七十岁才能获得退休,而到了明清时代则规定六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申请。
但是,即使没有达到官方规定的年龄,也有可能提前退出公务系统。如果一个人患病或者受伤并且无法继续工作,那么他也可以申请提前退役。此外,如果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再次任用,他也会被要求立即离职。
所以,“告老还乡”的概念包含了那些因为年迈或疾病不能再从事公务而主动请辞,以及那些由于身心健康问题被迫离职的人们。此类情况下,无需经过繁琐的手续,只需提出请求,就能获得批准。
例如,在明弘治四年的某一年份,一位宰相刘罗锅因为年纪大了,就向皇帝提交了一份请求,可以回家过余生。他的请求很快就得到批准。他雇佣了一匹小毛驴,然后直接去了山东自己的家园,这样的故事深入人心。
在实际操作中,有三种情况通常会导致人们选择主动提出“告老还乡”:首先,有些人为了避免权力斗争就会选择离开;其次,有些人可能对当下的政治环境失去了兴趣,他们希望能够回归到更简单生活状态;最后,有些人可能由于健康问题已经无法承担工作负荷,所以他们会选择提前退出公共服务领域。
这种现象不是新鲜事物。在晋朝的一位县令陶渊明,他因想念田园生活而决定返回故乡,并因此写出了许多著名诗篇。而张翰这个人物,由于一阵秋风让他想起吴地(浙江)的菰菜和鲈鱼脍,便立刻决定放弃一切荣誉与富贵,以图个安逸快乐的生活方式。这表明,无论是面对客观条件还是个人感受,都可能促使人们采取这样的行动。
标签: 明朝正史 、 中国厉史朝代表 、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有哪些 、 明朝王振 、 土木堡之变被掳的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