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初三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苟延残喘的典故探究

我来告诉你苟延残喘的故事。这个成语“苟延残喘”由三个字组成,分别是“苟”、“延”和“残喘”。其中,“苟”就是勉强,意味着做些勉强的事情;“延”则表示延续,即使维持下去;而“残喘”,则是临死前的气息,比喻非常困难地支撑着。

这段话引出了一个关于东郭先生和赵简子的古代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东郭先生在路上迷失了方向,被一只狼追赶。他被迫将狼藏入书袋,以此暂时拯救自己的生命。但当赵简子走远后,他释放了狼,但那只狡猾的狼却立刻转身攻击他,只好依靠幸运得到解救。这场景中,“苟延残喘”的含义就体现出来了,它代表的是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用尽所有方法来生存。

除了这个传统的故事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现代文学作品中找到该成语的使用。例如,在鲁迅的一篇文章《花边文学》序言中,他提到:“在这种明诛暗杀之下,能够苟延残喘,与读者相见,那么非奴隶文章又是什么呢?”这里,“苟延残喘”形象地描述了人们为了生存而忍受苦难的情景。

总结来说,“苟延残喘”的意思是一种勉强维持生命、充满艰辛的情形。而它出自于宋代诗人陈亮的一首诗,以及欧阳修的一封信。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文本也引用过这个成语,如马中锡的小说《中山狼传》中的句子:“今日之事,我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 苍白寂寞的心灵,不断向前奔跑。”这些都展示了一种无奈但又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