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之风长典故学富五车中国知识

长风破浪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索这个成语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长风破浪的故事源自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名叫宗悫的人。他的叔父宗炳曾问他有何志向,宗悫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从小,他就有着远大的志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在十四岁时,宗悫表现出了他无畏强盗的勇气。当十几个强盗来到村庄抢劫时,他不仅没有逃跑,而是挺身而出,与强盗斗争,最终打退了他们。这样的英勇行为,让人印象深刻。

随后,宗悫加入军队,从军作了军副。他参加了一场对林邑(今越南)的战争。在这场战斗中,林邑国放出了许多大象作为兵器,但士兵们却无法抵挡这些猛兽。这时候,宗悅想到一个计策,用木头做成假狮子摆在大象面前,大象见到了“狮子”,惊吓得四散奔逃,这才让士兵们得以攻下了林邑。虽然获得了大量珍宝,但宗悅并没有取走任何一件,只穿着原来的衣服。

当他还未达到高官的时候,有位庾业因为请客吃饭,请人准备了一桌盛宴。但当庾业发现自己和其他宾客都能用餐的时候,却只给宗悥提供杂粮,对宾客说:“这种粗糙厚重的人习惯于吃粗糙简朴的食物。”然而,这样做并没有影响到宗悥,他仍然吃得很饱。这件事后来也被传为佳话,并且反映出了他的谦逊和品德。

最终,在他的努力和能力下,被任命为豫州太守,并将庾业提升为长史(相当于副职)。

关于“长风破浪”这个成语,它最初出现在《宋书·宗悧行传》中,其中提到了“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在《行路难》诗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会有时相看两忘一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長江滚水長。”

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坚定的决心,即使面对千山万水,也要不怕困难,一往无前。而它近义词是“乘风破浪”,反义词则是“畏缩不前”。

总结来说,“长风破浪”是一个形容人们为了实现目标,不顾困难、奋力进取的情景,同时也是一个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目标、克服挑战的心灵寄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