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初三历史知识点归纳人教版苟延残喘的典故探究

我来告诉你苟延残喘的故事。这个成语“苟延残喘”由三个字组成,分别是“苟”、“延”和“残喘”。其中,“苟”就是勉强,意味着做些勉强的事情;“延”则表示延续,即使维持下去;而“残喘”,则是临死前的气息,比喻非常困难地支撑着。

这段话引出了一个关于东郭先生和赵简子的古代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东郭先生在路上迷失了方向,被一只狼追赶。他被迫将狼藏入书袋,以此暂时拯救自己免于死亡。然而,当他解开书袋时,那只狼却突然变得凶恶起来,并试图吃掉东郭先生。但就在它准备扑向他的时候,一名猎人出现,将狼射杀。

随后,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人们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勉强活下去。这也反映出人类面对逆境时的无奈和生存欲望。

如果我们要深入了解这个词汇,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它的使用方法、含义以及一些例子。例如,它常用作动宾结构,也可以作为谓语或定语,有贬义色彩。如果我们想要表达坚韧不屈的精神,可以使用相反的词汇,如宁死不屈或视死如归等。

最后,让我们看看历史上的著名文学作品中该词如何运用,如鲁迅《花边文学序言》中的表述:“在这种明诛暗杀之下,能够苟延残喘,与读者相见,那么非奴隶文章又是什么呢?”

总结来说,“苟延残喘”的历史源自宋代陈亮的一封信,以及欧阳修的一篇信件。而另一个出处来自明代马中锡的小说《中山狼传》,其中提到了一位智慧老人的话:“今日之事,我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