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歌诵读风起云涌新航路启航(近代卷87) 航图开辟潮流所至英雄辈出

哥伦布心怀梦想,向西方追寻黄金与香料的传说,他相信地球是圆的,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能到达印度,从而获得无尽的财富。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进行了历史性的环球航行,但他自己却未能返回。

1492年8月3日,一支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巴罗士港发起,这场冒险将改变世界格局。在这段旅程中,哥伦布的心情复杂,不仅充满了希望和对未知的大胆探索,也有着前途渺茫和面对深渊时可能遭遇魔鬼的恐惧。他不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寻找黄金的手段,更是人类地理大发现道路上的第一步。

哥伦布(1451—1506)的出身和出生地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他来自意大利热那亚城,那里拥有强大的航海事业背景。他曾多次参与远洋探险,并通过阅读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以及与经验丰富的航海家交流,他对东方富饶土地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的地球学说盛行,即地球为圆形,只要从欧洲向西行驶,便可抵达印度、获取大量黄金与香料。

当时社会正经历巨变,与此同时,对货币需求激增,而欧洲流通中的货币奇缺,因而限制了资本积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东方奢侈品如香料、丝绸等需求日益增长,而西方缺乏交换产品只能用黄金白银来交换,从而导致大量外流。这一切促使人们渴望找到新的贸易路径,以弥补这种不平衡。

哥伦布曾言:“黄金,是令人惊叹的一切!谁拥有一之,便可以为所欲为。”这是当时人们心理写照。而葡萄牙人则在非洲、印度及整个远东寻求宝藏;“黄金”成为驱使他们横渡大洋前往美洲去的人们咒语;它是白人踏足新发现之地时首先需要的事物之一。

然而,要到哪里去找这个神秘且遥不可及的地方呢?一些人寄托于遥远海外或东方。这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关键在于如何到达那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描绘出的东方,是一片遍体鳞伤又繁荣昌盛的地方。不过,当时前往这样的地方并不容易——十字军虽然尝试过,但结果惨败。此外,由于商路被占据或者掌握,如北部、中部、南部各条重要商路,都因政治原因无法通往那里。

到了15世纪末期,条件已经成熟。一批民族国家如英国、法国、葡萍牙和西班牙崭露头角,他们能够提供资金支持。而天文地理知识也取得显著进展,使得远洋探险成为可能。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敢于冒险的人才开始行动起来,其中最典型的是哥伦布。他四处筹措资金,最终成功获得了西班牙国王赞助,并签订了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协议——“圣大非协定”。

1492年4月17日,在保证得到回报后,哥伦布带领三艘帆船及其87名水手勇敢地踏上了历史征程。在漫长旅途中,他们坚持向西直至10月12日凌晨,在几乎绝望的时候终于看到陆地。那是一个岛屿,它成了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尽管这里不是他梦寐以求的地理位置,但他的决心仍然坚定,他宣称这片土地属于他的主人——圣萨尔瓦多岛,这个名字意味着救世主,因为他认为自己已达到目的地,即印度地区。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美洲的一个小部分,而且这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珍贵资源,只有许多未知动植物和文化习俗。

尽管如此,对这些新发现土地抱有期待的是双方面——既有那些想要扩张其帝国疆域,又有那些希望实现个人野心的人类。于是,无论是在暴力还是通过不平等贸易的手段,他们都开始采取措施确保自己的利益,而这标志着一场全新的冲突即将爆发。这场冲突会涉及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念:一种基于信仰与尊重原住民文化,以及另一种基于权力与征服欲望。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这场冲突将继续演变,将影响全球政治经济结构,为现代社会打下深刻烙印。而关于这些事件背后的真相,我们今天依旧努力理解它们代表什么,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现在生活方式的一个层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