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杂志的最新一期上,署名文章由靳友成撰写,他详细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以下是全文内容:
告老还乡,又称为告老还家,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的一种制度。这是一种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方式。
在我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限于官吏,被称作“致仕”、“致事”、“致政”。《春秋公羊传》中有“退而致仕”的记载,其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即交换权利给君王。这个退休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最终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完善。而“退休”一词,则始见于唐宋文籍,如韩愈的《复志赋序》和《宋史.韩贽传》中的描述。
这项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年龄达到条件后,即可申请退休,《礼记.曲礼》规定大夫七十岁可以开始准备退出。但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所有人都等到七十岁才会被允许离职,有些人则可以提前请假或辞职,如唐朝规定如果因疾病无法继续工作,就可以提前获得请假或辞职的机会;到了明朝,对此要求更加宽松,只要身体状况不佳,即使未满六十岁,也能获得准许早点回家。
从以上情况看,“告老还乡”的主要原因包括避免权力斗争、无心于官场生活以及体弱多病难以应付重任。如范蠡在越王勾践之后,不再参与政治,而选择归隐田园;陶渊明也因为对农耕生活产生兴趣而主动提出请求返回故乡。此外,如果由于客观条件(如健康问题),他们可能会选择提前申请“告病还乡”。
这种系统安排对于人才流动具有积极作用,因为它能够促进人才资源从城市流出到农村,从而带动农业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不过也有例子显示,即便个人提出这样的请求也不一定能得到同意,比如张禹就曾多次尝试但未成功。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告老还乡”这一制度不仅提供了一条安全退出政治舞台的路径,而且也是一个反映社会变迁和个人的追求改变的人生态度。
标签: 明朝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 古代朝代顺序口诀 、 唯一一个全是昏君的朝代 、 明代弘治年间历史 、 宋朝的覆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