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山下的京剧史论杨蒲生探索古韵

杨蒲生,一个深藏在京剧史论研究中的隐士,他的生命与戏曲紧密相连,就如同他那珍贵的演出戏单一样,历经风霜,却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韵味。他的故事开始于童年,那时候,他常随舅父进入剧场,与那些穿梭于光影之间的艺术家们一起见证着京剧的魅力。上初中时,他对中戏校学生的演出产生了浓厚兴趣,每个周日下午都要去大众剧场欣赏他们的实习表演。他不仅是一名观众,更是一个记录者,每看一场戏必定记下时间和票根,将它们珍藏起来。这份资料,不仅是他个人收集的心血,也是对京剧历史的一次深刻探索。

刘长瑜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实习演出时,杨蒲生总能指出她的记忆有误,并以精准无误的地戏单作为证据来纠正她。在杨蒲生的眼里,这些资料比任何档案库都要丰富多彩,以至于有人愿意以高价购买,但他从未考虑过出售,因为这份宝贵之物是他心灵的一部分。在2001年中戏建校60周年庆典上,无偿赠予了中戲校,这份贡献被视为对学校的一个巨大的礼物。中戲为了感谢他的奉献,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赠与仪式,而6位研究生则用轮椅将他推到会场上的楼梯,让这个老朋友能够亲自见证这一刻。

除了这份珍贵的资料外,杨蒲生还有其他惊人的收藏——自1951年至1966年的各大院团演出的完整戏单,在2012年无偿捐赠给首都图书馆。这次捐赠让首图得到了数百份珍贵文物,最终印成了《菊苑留痕》一书。这两本书不仅弥补了建国后没有编纂的大量京剧演出资料,也成为了杨蒲生的另一项重要贡献。他的这种慷慨行为,无疑展现了他那种超脱世俗、视金钱如粪土的心态。

此外,还有一段合作佳作——《老三届与园丁》,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电影学院前几届学生和老师们的小故事,这部作品在业界广受好评。而当穆守荫和杨蒲生共同使用“苏武”笔名,在《戏曲电影报》、《梨园周刊》等媒体发表文章,他们的话语犹如清泉,对于京津地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情感交流和专业讨论。此事虽小,却透露出两个才子对于京剧文化的情感投入,以及他们对于传承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所持有的热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