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杨淑妃传承的中国医学之韵
太极拳,源自中国古代导引吐纳术与技击术的结合,是中华传统武学、医学和文化的精华。尤其是由武当山张三丰祖师系统整理后,流传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地广泛接受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近代太极大师吴图南曾说:“生命在于运动”,他的“运动”就是练习太极拳。他还说,“我们研究养生长寿学,就是利用自身作试验,利用锻炼太极拳的方法,向‘天年’靠拢。”吴老先生每天坚持太极练习至105岁高龄逝世,他的夫人刘桂贞也随他练习,一直到104岁才仙逝,他们实践证明了坚持太极能达到健康长寿。
创造者和发展者中,有许多道士和养生家,他们都深通医理易经,将其融入修炼过程。而且,太極與中醫基礎理論又都是與易經密切關聯,因此二者有許多相通之處。後續我們將探討二者的陰陽五行、氣血脏象等方面,並對疾病防治進行探討。
陰陽五行
老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古人認為陰陽變化是宇宙基本規律。中醫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纲紀,變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 太極拳家講: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極。所謂阴阳分是指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判是指清浊二气分、阴阳相交化生萬物。由此可見中醫與太極拳理論於揭示宇宙基本規律上觀點一致。
氣血關係
中醫學認為氣血構體基礎,是脏腑經絡組織器官活動物質基础。氣為血帅,血為氣母,不平衡則影響健康。而以意導體,以體導氣,使得氣血運行畅通達平安,是練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在冬季戶外打拳不戴手套,也能保持手部溫暖,這僅僅表明練習可以促進循環,而非簡單的手部加熱效果。
脏腑經絡
無論中醫學或是練功皆最終落實於脏腑功能上。《黃帝内經》記載了人是一個有機整體,每個器官間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中調協調,而情志活動亦與五臟六腑有密切聯繫。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維持良好的情志狀態,就能保持內外環境恒定,即所謂「精神乃治」。
情志調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忧恐」,並認為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肾主恐,這些情志變化能夠影響身體機能。如果能夠通過適當的情緒管理來調節身心,那麼就可以避免因情緒波動而導致身體功能失常。此外,在養生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增強抵抗力。此種情緒管理方式對於維護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 明朝十六个 、 古代朝代顺序口诀 、 元朝的时候中国有多少人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及首都 、 中国历史时间最长的朝代顺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