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战国七雄各国人口兵力排名之物品考量公元前229年

李牧——战国末年赵国名将的悲剧命运

李牧,武安君,东方六国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深受士兵和人民的喜爱,他在军队中的威望极高。在一系列战役中,他屡次取得胜利,从未败北,这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尤其在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中的表现令人称道,前者以步兵大部队全歼骑兵大部队著称,而后者则是围歼作战的典范。

尽管如此,李牧最终被冤杀,使得赵国自取灭亡,也让后人感慨万千。他的英勇无畏和卓越才能赢得了后世广泛赞誉。汉文帝曾经感叹,如果能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作为自己的统帅,那么对付匈奴就不必担忧。而唐代右补阙卢俌则在奏章中提到:“汉时拜郅都使匈奴避境;赵任李牧使林胡远走。”郑观应评价他说:“古来为将者,不仅要有武艺,还要有谋略;既能用勇,又能知人选才,用人的能力;省略天时机变、察地理要害、顺民情易于处置、详虑安危,这些都是懂得治乱兴衰的人。”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难逃早夭的命运。他的死因是赵国灭亡的一个直接原因,这也引起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惋惜。周昙诗云:“秦袭邯郸岁月深,有何人沾赠郭开金?”廉颇还归,只见李牧已去,而赵王却擒下他。这说明当时朝廷内外的情形多么凄凉。

司马贞评价说:“如果使用了李牧,那么王迁就不会囚禁虏犯。”苏洵更直言:“至于用武而不终止,是件遗憾的事。”司马光也有诗句表达对他的悼念:

“椎牛飨壮士,拔距养奇材。

虏帐方惊避,秦金已闇来。

旌旗移幕府,荆棘蔓丛台。

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

刘克庄也有诗句感叹道:

“说客为秦谍,对君王信郭开。

向令名将在,我等得到丛台。”

徐钧最后写道:

“良将身亡,我亦随之亡,

百年之后仍然怀念冯唐当日。

当初若不是谗言间诽谤,

吕政又怎会回到故乡?”

从这些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这一历史人物以及他的死亡事件持有的复杂情感,以及他们对于这段历史所产生的一种共鸣与同情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