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元朝皇帝两都巡幸背后的名人故事

记者近日从正在对元上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深入研究的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获悉,元朝确立两都制之后,历代皇帝每年往来于大都和上都之间,但往来走的道路不同,基本不走“回头路”。

网络配图

元上都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金莲川草原,元大都地处今北京市中心,两地直线距离为270公里左右。在元朝兴盛时,两都之间共有4条驿道相通,其中有两条是元朝皇帝每年两都巡幸时所走的路线。

据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文物与历史研究人员李艳阳介绍,在1263年由忽必烈设立两都会后,每位皇帝都会遵循着一套既定的巡幸路线。这些路线几乎总是沿着东西向前进,然后返回。这意味着他们通常会从东边出发前往西边,再返回原来方向,这种模式被称作“东出西还”。例如,从大都是沿着名为“辇路”的路径前往上 都,而回程则是通过名为“孛老站道”的路径回到大都市。

这两个经典之旅在《元史》中得到了详细记录。其中,“辇路”全长约370多公里,是一个专门用于皇帝行进的地方,它包括了18个重要停留点。而另一条,即以“孛老站道”命名,全长约540多公里,也包含了24个重要驿站。虽然这些数字可能因时间而变动,但它们提供了一种关于当时交通网络复杂性的见解。

李艳阳说,这样的旅行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君主权力,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此外,它也是一种政治策略,用以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统治者的控制力,同时也体现了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宗教与世俗权力的平衡。

简而言之,这些历史上的征途不仅揭示了当时技术水平以及社会组织能力,还反映出了一个复杂、动态且充满活力的文化体系。在今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不仅了解更深层次的人类活动,更能够感受到那段历史背后的故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