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为何被认为是屈指可数的好皇帝秦良玉在社会上的光芒与挑战(图)

从秦至清的帝制时代,值得称道的好皇帝屈指可数,除了打天下的开国君主,大多数守成君主,实在难以恭维。何故?这批人从小在深宫高墙之内成长,没有经历磨难,耳边一片阿谀奉承之词,养成刚愎自用、骄奢淫逸的习性。指望他们力挽狂澜,难矣哉!

当然,也有例外。明朝初年的历史学家谷应泰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议论,颇值得细细品味。他说:“人主在襁褓,则有阿姆之臣;稍长,则有戏弄之臣;长大,则有嬖幸之臣;即位,则有面谀之臣。千金之子,性习骄佚,万乘之尊,求适意快志,不闻己过宜也。”

明孝宗朱祐樘正是这样一个例外:他恭俭仁明、勤求治理,他身边多是高风亮节、敢于直言极谏的大臣。这和他的素质很有关系。他在太子时期得到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从而养成了“仁孝恭俭”的品格。

即位后,他仍然手不释卷,每日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遇到任何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不仅如此,他还拨乱反正,将佞幸大臣排斥,对内阁六部作了大幅度的人事调整。

首先触及的是内阁大学士万安,此人被讥讽为“万岁阁老”,他升官靠的是巴结万贵妃及其兄弟,与方术佞幸李孜省互相勾结紊乱朝政。当乾隆年间查获万安奏折时,被迫罢官。

接着被罢官的是另一个内阁大学士尹直,以及刘吉,这两个人都因其行为受到人们广泛批评,但依然未能引起皇帝注意。此刻,有些忠实的大臣开始站出来,他们中包括司礼监太监怀恩和南京兵部尚书王恕。

王恕是一位敢于直言极谏的大臣,在成化年间就因为他的这一特质而闻名。在朝中官员眼中,只要遇到决策上的困难,都会向王公表态,以示信任与尊重。而当他退休后,由于他的名声愈加高涨,最终又被召回担任吏部尚书,一次又一次地提出对于时政问题的建议,并且每次都得到皇帝采纳。

丘浚也是另一位受孝宗器重的大臣,他以经济方面的才能著称,并且曾经撰写了一本关于治国平天下的著作《大学衍义补》,这本书深受皇帝青睐,并因此晋升为礼部尚书并参与机务工作。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存在着一些争执,比如丘浚和王恕之间就曾发生过座次排列的问题,这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嫌隙。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如丘浚指使太医院官员攻击王恕,以及两人对于某些政治问题持不同的意见,都导致了他们之间关系紧张,最终影响到了两人的事业发展。不过,即便如此,他们都是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杰出人物,他们各自所展现出的勇气与智慧,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