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90年的明朝社会背景下,探索刘伯温的智谋文化地位。他的早熟和发达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这种文化催生下,中国人崇拜智慧人物,而刘伯温与诸葛亮并列为两大偶像。人们给他们附会了许多神异传说,但鲁迅批评这些神化,使得刘伯温也被扭曲成了“多智而近怪”。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需要超越神异传说去了解他。
江浙地区向为人文渊薮,刘伯温出生于一个受儒家教育的小门小户家庭。他聪明好学,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明史》记载他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这是一套古代通过观察天象预测人的学问。
作为儒者和谋臣的双重身份,刘伯温走过了一条复杂的人生道路。至顺四年,他参加元王朝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但虚报年龄蒙混过关。不过,只要凭真才实学,这在旧时读书人眼中还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元王朝最大的问题是迷信武力,不尚文治,加上对汉民族的猜忌,最终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当时的大环境使得吏治大坏,上层阶级贪图享乐,而草野中已经萌动着不安定的因素。
饱读诗书、修身齐家的 刘伯运,在江西做官五年后只能抑郁求退。他辞职后,又担任江浙儒学副提举,一直到至正十二年辞职。这段时间里,他对元政权失望愈加明显,这从他所著《郁离子》中的言论可以看出。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将这四位知识分子送来见面,他们劝朱元璋以德治国。章溢回答:“惟德是辅”,这符合朱元璋的一些作为,也契合了刘基期待的地方。随后,刘伯温开始辅佐朱元璋,但他的角色逐渐变得复杂,因为新朝的建立使他自觉背负新的使命——“导君于正”,但在这样的雄主手下讨生活并非易事。
最后,我们发现,即便是在1590年的明朝社会背景下,对于历史人物如 刘伯温 的评价也是多维度且有待深入探讨的。
标签: 元朝入主中原多少年 、 中国历史的所有朝代 、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结局 、 关于元朝时期的故事200字 、 明朝制度优点和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