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智谋文化的早熟和发达是一个独特现象。这种文化催生了对智慧人物的崇拜,而在这类人物中,有两大偶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元明之际的刘伯温。人们给这两位附会了很多神异传说,使得他们被描绘成能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人物。
然而,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过于夸张,他说孔明先生“多智而近妖”。同样,刘伯温也被后世许多传说扭曲得厉害,被描述为“多智而近怪”。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除了神异传说的背后,真正了解刘伯温需要回顾他的家乡环境和教育背景。在江浙地区,这个人文渊薮有着良好的读书风气。作为一个受到了良好儒家传统教育的小门小户家庭出身的少年,他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明才华。
《明史》记载,刘伯温幼年便颖异,为人师表,即使他虚报年龄参加科举考试,也考中进士。这是因为按照元朝制度,只要凭真才实学,就能蒙混过关。不过,这对于读书人的身份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妥。
作为一名官员,在江西瑞州路高安县任县丞,是一个相对低下的职位,但也是一份重要工作。他虽然未能达到更高的地位,但他的运气却遭遇了一些挑战,因为他所处的是一个衰败的大帝国——元朝。
当时正值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已中进士但仍未满25岁(根据当代学者杨讷考证)的 刘基正式踏入仕途。他虽然只是个小官,但依然努力施政,对待民众以慈父之心,使得地方上的民众自认为得到慈父般照顾。但豪强贵族们却想要陷害他,最终只能离去回到家乡。
之后,他又获得了一份江浙儒学副提举的小官职,这是在七品以上的一种管理地方教育事务的小岗位。但即便如此,一直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辞去这个职务的时候,他还是无法满足自己的抱负。尽管身体健康问题成为辞职的一个理由,但是很清楚地显示出他对 元政权失望日益增长。这一点可以从他辞职后的著作《郁离子》中看出来,其中提到的“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等内容透露出一种向往建立新秩序的心情。
随着时间推移,当朱元璋部队攻占浙江处州(今丽水)并将其送到应天见朱主持时,四大知识分子之一叶琛、宋濂、章溢以及刘基都受到朱主礼贤下士的情谊询问如何统一天下,他们提出:“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此言深合朱主心意,因此开始与他们合作,以图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景。此时,不仅是政治理念契合,更有民族主义情感驱动,以及对于建设性的政策倾向,与其合作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之一步棋走向共同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儒者”与“谋臣”的悲剧逐渐显露端倪:
实际上,从投效朱氏开始,那种可能曾经存在的一种期待已经消散了;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还是作为谋士,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最终,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即便是一介布衣也不免沦落于权术斗争之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要想保持自己本来的信念恐怕是不太可能的事。但即使如此,对于那些追求公正、理想化国家治理方式的人们来说,他们始终坚守着那份对美好的憧憬,用尽全力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完美一些。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历史上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在光辉灿烂或暗淡无光的情况下,都不能简单地下定结论,他们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一缕微弱光芒。当我们站在今天这个高度,我们可以看到过去所有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的情感纠葛、激烈冲突与希望与挫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人类历史这一长河,而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决策都是塑造这一片土地命运的一个环节。而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有一些名字、一些故事、一些梦想永远不会磨灭,它们如同星辰一般闪烁,从远古延续至今,如同生命本身一样永恒不朽。
标签: 明朝灭亡前后的鬼神灵异事件 、 元朝叫什么国 、 古代死得最惨的十大女子 、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 中国历史简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