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不承认刘伯温明朝社会有骨气的秘密

刘伯温:明朝社会有骨气的秘密

在中国历史上,智谋文化的早熟和发达是一个独特现象。这种文化催生了对智慧人物崇拜的传统。在这一系列中,有两大偶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元明之际的刘伯温。历代人们为这两位附会了许多神异的传说,他们不仅能预测未来,而且还能呼风唤雨。

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过于夸张,近妖,而刘伯温也被后世传说扭曲得厉害,即使不是“近妖”,也是“多智而近怪”。

那么,历史上的真实刘伯温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除了神奇传说的背后,还有一个更真实、更复杂的人物。

元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朱元璋部队攻占浙江处州(今丽水),因为声望,被送到应天(今南京)去见朱元璋。四人见面,朱问他们如何定天下。章溢回答:“惟德是辅。” 刘伯温从此开始为朱效力,为他出谋划策。

作为深受儒家文化洗礼的人,他为什么这么快就倒向一个传统观念中的“乱臣贼子”?这是多层因素作用造成的事实之一。他对元政权失望,加上朱一方面较好的军纪,一方面能够礼贤下士,以及打民族牌等原因,都让他决定加入。

在《郁离子》中,他提倡要恢复先王典制,以待王者兴。这与当时正在兴起的新朝相符合,使得他的选择似乎自然合理。不过,在新朝建立后,他自觉承担新的使命—导君于正,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并不容易。他入明后活七年半,有几次被封几次被打发回乡,从第一次被斥退可看出伴君工作危险性极高。当时南京夏秋无雨求雨无效,借机指出了三条弊政,这些都体现了他对于政治责任感以及对国家治理的一种理解与期待。但最终他的故事并未完全展开,只留给我们一些猜想和思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