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百科晚明文士的饭圈生活(图)

在晚明时期,文士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尽管他们个别人脸皮可能黑得很厚,但整体而言,这一阶层的人格特质使他们不太喜欢吃“嗟来之食”。文士的心灵敏锐,其耻感比其他人更强烈,大多数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接受官府发放的粮食。但是,晚明似乎是个例外,他们热衷于举办派对,并且乐于去财主家中免费享用美食。参与者们雄浑壮观,气度非凡,而受邀者则笑容满面,享受着丰盛的宴席,就像是大同世界中的共餐。

明朝宗室后裔朱承彩因其挥霍无度,有时会请来文士和妓女共饮一顿。在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他还曾经组织一次盛大的聚会,邀请了来自南京的大批文学家共同畅饮。此外,还有金銮(指的是富有的家庭)成员,在自己的喜庆场合上,却选择到别人的家里蹭饭,因为他们认为,与大家一起分享美食远比在自己家的筵席更加愉快。

王伯稠这样的文人很多,他们既不参加科举考试,也没有加入当时资产阶级萌芽的商业活动或缙绅圈子,而是专注于写诗和游走于酒局之间,只要有派对,无论是否正式邀请,他都会带上一张口袋和肚皮,对他来说,不管何种场合,都能大快朵颐。即使发布告示叫他回家吃饭,也无法让他回来。

王伯稠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物。他身高八尺,才情四溢,即便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他却总是不带分毫地去别人家蹭饭。而这位王伯稠在进餐时,不仅不会唱歌做诗,最少也要唱几句《莲花落》,他的吃相如此自然,以至于从未听到过他吱声。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关于凤凰的诗,这可能是在自我赞誉吧:“天外有凤凰,一直独自徘徊。渴饮沆瀣浆,饥餐昆仑芝。”沆瀣浆与昆仑芝都不是他的东西,他却能够随心所欲地品尝这些珍贵之物。这样的行为,在其他朝代几乎是不见闻的事情,但为什么晚明会出现这样的人?百鸟安敢猜?

林春秀也是一个著名人物,他并非低贱之辈,而且诗名甚好然而,由于贫穷,只能依靠喝酒为生。一旦没有酒喝,便难以正常生活,因此林春秀常常去蹭酒喝。他朋友郑铎虽然经济宽裕,却每天都给林春秀买酒,让他醉倒后狂骂,从未感到不悦或者失望。这份慷慨、无求、无怨无悔,是非常罕见的情景。

在晚明时代,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那里的寒士与缙绅之间,以及文人与财主之间存在一种融洽关系。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阀阅之家”即便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也不介意成为贾氏家族的一员。而著名文学家毛晋既是书商又是学者,同时还有许多文学巨匠亦商亦士,如冯梦龙等,他们通过赚钱而变得仁慈,并乐意与文人们分享财富。在那个时代,商人的地位远高于以前,而文人们正因为这种情况而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王守仁曾经说过:“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 商以通货。”将财主、士子、农民及企业家的社会角色并列为平等,无论身价如何都不值得轻视或夸大。因此,当有人向他们索取食物时,那些傲慢的心理状态往往源自被轻视引起的情感反应——“嗟来之食”的语气那么冷漠,使谁也不能接纳你的那碗饭?

不过,在朱元璋统治下的明朝,对待文人的态度极其严苛,有时候甚至直接杀害那些拥有不同的思想倾向,这意味着国家对于培养人才已经不再关心,因此民间就填补了这一空缺,将养育志趣坚定的人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现象传播开来。不难理解,为何李渔这样的作家能够自由行走,不断寻找机会向各界请求资金和伙食,而从未显得羞涩;清初另一位大家金圣叹,在某次聚会上花费了千两银子,然后竟然连借条都不留下,只留下一句话:“此物在君宅适增守财奴名,我已为君遣之矣。”

如果把这看作是一种文化遗风,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当年的豪迈精神,或许仍然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需要用心去寻找它们罢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