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以永乐为年号,故后人称其为永乐皇帝、永乐大帝等。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建立了明朝之后,被封为燕王,并在北平(今北京)就藩。
朱棣曾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在建文四年(1402年),他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皇帝,最终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朱棣在位期间,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加强边防和中外友好往来。
为了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他迁都北京。在他的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很大提升,被认为是永乐盛世。然而,在他的统治晚期,他去世于一场自然灾害中,即洪水,将自己埋葬于长陵。
关于朱家后代的短命问题,有人认为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过度追求权力而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对自然规律失去了尊重,因此遭到了天谴。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生命与自然之间关系理解的局限性。